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提振消费进行时: 聚焦于“人” 多点发力

2025-03-13 15:07
来源:金融时报

“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国两会期间,提振消费成为热点话题。

如何大力提振消费?围绕这一问题,多位代表委员的建议聚焦于“人”,“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被视为关键。

在提高居民收入上下功夫

“提振消费要在提高老百姓收入这一块儿下功夫。”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建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动个人所得税改革,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减少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提升消费信心。

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其关键在于居民的“减负”和“增收”。为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预期目标,同时提到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政府可以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性收入,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同时,完善税收政策,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表示,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同时,要抓紧研究对中低收入群体减负的办法和措施。”她表示。

此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党组书记、部长李小鹏在大会上提到,要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完善大力提振消费的战略规划,研究谋划系统性政策措施,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铺张浪费。

扩大消费补贴支持政策

谈及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问题,多位代表委员提到“加大消费补贴力度”“改善消费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建议,优化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能,引导消费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他提到了三方面具体措施,一是扩大消费补贴支持政策,优化消费结构。通过将补贴范围扩展至绿色、智能、健康类等领域,引导消费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二是发挥消费信贷杠杆作用,激发消费潜力。三是创新拉动消费品牌活动,拓展消费场景。

以旧换新是推动2024年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多位代表委员针对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提出了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优化和丰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将家庭机器人、AI学习机等AI智能终端全面纳入补贴范畴,合理设置补贴限价,使其享受与家电同等的补贴。全国人大代表、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建议,相关部门在后续政策调整中,综合考量智能投影仪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消费者需求,探索将智能投影仪纳入全国性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可行性,并按照现有家电补贴标准予以补贴。

“鉴于以旧换新计划,我们预计随着进入旺季,主要家电零售额将相继恢复,其中,空调表现强劲。”瑞银投资银行大中华消费行业研究主管彭燕燕表示,她对消费行业持乐观态度,并将持续关注地方政府对消费支持政策的执行情况。

推动金融资源聚焦人的领域

“我们将着力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关注物的领域,更要聚焦人的领域,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着力加强促消费惠民生工作。

具体来看,是要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营造更放心的消费环境。例如李云泽提到,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同时,还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

“从历史经验来看,消费信贷政策的放松对GDP有一定的拉动效应。消费贷款的增加能够直接刺激消费,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此次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有望进一步撬动居民的“大额敢贷”意愿:更高的贷款额度和更长的还款期限能够降低居民的还款压力,提升其消费能力和信心;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金融可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良好的金融服务本身就是消费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政策积极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创新服务居民消费,接下来可在丰富服务内容、创新金融产品、丰富服务领域和用好支持政策方面发力,推动金融服务更好匹配消费需求,有效激发消费潜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