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多举措积极支持稳外贸稳外资

2025-03-13 15:06
来源:金融时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并从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大力鼓励外商投资、推动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几个方面作出规划和部署。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做好当前稳外贸工作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富林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支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增长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发展中间品贸易,开拓多元化市场。

可以看到,随着全球消费趋势线上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跨境电商有望为我国外贸发展持续注入动能。根据Emarketer估测,2014年至2023年全球电商销售额从1.1万亿美元增加至5.8万亿美元,电商渗透率从5.5%增长至19.4%,预计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0万亿美元,渗透率将提升至22.6%。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我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较同期进出口增速高7个百分点。

吴富林认为,我国应进一步挖掘贸易创新发展潜力。促进传统贸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贸易效率。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海外仓建设,针对其主体多元、经营灵活、线上发展、轻资产运营等特征,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合理进行海外布局。发挥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和制造业技术先进的优势,拓展中间品贸易,吸引更多中间品在我国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因国制宜、一国一策,加强海外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和产业集群出海,形成集聚效应。

“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应针对跨境电商和新型离岸贸易的特点,设计专门的金融产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可以推出专门针对外贸企业的备货贷款、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根据企业的外贸业绩、订单情况等进行评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在合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新型离岸贸易提供便利的跨境资金结算和风险管理支持。

大力支持引进外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

2024年,商务部推动了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并在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方面进一步开放了服务业试点。截至2024年,已有2220家电信外资企业获准在华经营电信业务;首批6家从事干细胞产业的外资企业已在我国完成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将人体干细胞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纳入经营范围。

叶银丹认为,应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等方式,为服务业扩大开放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跨境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风险管理等服务,降低企业跨境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医疗健康产业的金融产品,如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医疗健康保险等,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例如,支持医疗机构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取先进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外汇管理改革,简化跨境支付流程,提高支付效率。

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助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需要积极参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水平,加强互联互通,促进资源、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优化双边及区域性合作机制,夯实我国海外市场的基础,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的深度。

吴富林表示,要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合作平台的机遇,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拓展新兴市场贸易,提升外贸市场多元化水平。加强对重点地区港口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其贸易枢纽作用。

“金融支持扩大制度型开放可从优化政策、完善规则、开放市场、加强监管、强化基建、参与治理等方面着手。”叶银丹认为,在优化金融开放政策方面,要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合理精简限制性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养老理财、国债期货等业务和试点,同时,增强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制定明确、透明的金融开放政策,明确开放方向、目标和时间表,建立政策沟通机制,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政策调整内容,积极与国际金融组织和经济组织合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