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已落下帷幕。本届论坛年会汇聚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嘉宾,充分彰显国际化、专业化,境外演讲嘉宾占比达40%以上,中国香港以及日本东京、卢森堡3个分会场与北京主会场连线互动,香港金融发展局首次在京承办平行论坛议题活动。
何以共商金融开放合作,如何共享经济稳定发展?连日来,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相关话题深入探讨、凝聚共识,不断释放积极信号。
加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
经过十多年发展,“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阶段进入“工笔画”阶段,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齐头并进,取得明显实效。
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遇、挑战与展望”平行论坛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2024年度主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通力合作、携手努力,不断提升区域金融合作质效。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指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效果逐步显现。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客观上对金融合作质效提出更高要求。
周亮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准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化布局,强化金融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认为,要深耕专业领域合作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构建亚洲版绿色金融合作框架,搭建普惠金融多边合作平台,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提供综合金融方案。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介绍,考虑到海外市场因语言、文化、法律、监管规则以及金融服务的差异对实现协同合作所带来的风险挑战,汇丰通过“全球客户经理”制度和“中资企业海外服务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妥善应对,为企业客户提供全球银行业务的一站式服务。
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横畑大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体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并持续放缓。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和关键性转变,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为外国投资者和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也离不开“资金融通”。中国银河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业务总监吴鹏认为,设立数字经济专项基金、提供优惠贷款便利,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全球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网络,为数字经济合作提供有力引擎。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在“塑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评估金融枢纽地位、塑造国际金融中心策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司长姜波分享了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和想法,强调了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监管合作的建议。他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加强与香港金融监管合作,并且推动在CEPA框架之内对香港更大的开放。将持续优化跨境财付通,扩大合格投资产品和投资者范围,更好地促进两地共享资本和人才资源。
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李景祥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北京金融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财政收入贡献率均保持在20%左右,显示出北京金融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强调了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出,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将为国家提升为金融大国作出贡献,同时也将巩固香港作为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指出,香港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在法律规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制定绿色金融最需要的绿色金融标准、实施绿色标绿色金融标准、创新利用绿色金融工具等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各类市场参与者发展绿色金融的动能,打造市场化、差异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恒生银行执行董事长兼执行总裁施颖茵从银行业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支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她强调了香港的战略地位和人才优势,并分享了银行业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绿色金融方面的努力。
宏利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首席行政总监戴明钧从保险业的角度分析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因素,并提出了打造私营部门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必须意识到并且要应对激烈竞争;二是必须关注差异化发展;三是要扩大门户机会。
加强中日经济金融合作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促进中日两国金融界深度交流,推进中日金融市场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日经济金融合作:深化经济金融合作、共谋未来发展蓝图”平行论坛上,多位来自中日两国经济金融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话题进行了探讨。
“中日两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多个领域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互补优势。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两国可以深化绿色低碳合作,共享技术与政策经验,共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中信建投证券董事长王常青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指出,应对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实现健康养老,是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大课题。中日两国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为金融促进银发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他建议,可从加快金融创新与融合、加强资本市场合作、促进银发经济产业链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和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推动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讲席教授佟家栋强调,中日韩产业合作的空间极为广阔,中日韩价值链重构具有深厚的基础。目前,日本急需进行产业转移,韩国急于摆脱狭小国内市场的制约,中国大量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三国不断深化合作,将为彼此甚至整个亚洲带来更大发展机会和巨大收益。同时,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数字社会,东北亚的合作将从贸易往来逐渐向互联网、移动支付、区块链等高科技领域合作延伸。
就中日经济资本市场协同合作的可能性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表示,中国企业在对日投资时应进一步关注地方振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东亚,普遍存在超大城市圈现象,这使得地方开发水平与首都圈和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除了经济合理性外,政策因素也在积极推动地方开发。今年6月,日本宣布启动四个“金融与资产运用特区”,其着眼点一是对国家整体经济的拉动,二是地方振兴,将金融资本投资和地方振兴结合起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这一过程中存在重大机遇。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