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以下简称“稻渔空间”),连片的稻田翻涌着金浪,田埂边的蟹笼里爬满青背白肚的稻田蟹,一幅稻香蟹肥的图景跃然眼前。作为宁夏适水产业核心区,贺兰县近年来以稻渔综合种养为抓手,将盐碱地变成“聚宝盆”,让“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农业模式串起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在这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从信贷“及时雨”解资金之渴,到保险“安全网”稳产业根基,金融机构正以创新之力,为贺兰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根基扎实,金融赋能正当时
稻渔空间不是简单的“稻田养蟹”,而是通过“以渔治碱”技术改良盐碱地,配套“稻渔共生”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亩均节水率达45%、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率达80%的生态效益,更催生了“蟹田米”溢价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的经济效益,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数据显示,2024年,贺兰县适水产业养殖面积5.8万亩,渔业总产量6.35万吨,总产值9.47亿元,其中稻渔综合种养贡献突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产业要扩大,资金是关键。产业扩张的背后,养殖户面临种苗采购、设施升级、品牌打造的“资金关”。
“以前想扩大蟹塘规模,手头资金周转不开,找银行贷款手续又麻烦。”当地养殖户王先生的困扰,曾是许多水产养殖从业者的共同难题。为破解这一痛点,贺兰县金融系统主动作为,从“等客上门”转向“服务下沉”,打出“走访摸排—产品创新—流程优化”组合拳。
信贷“精准滴灌”,燃眉之急立解决
“资料刚交齐两天,60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提及今年初的资金“及时雨”,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原来,该公司因采购优质蟹苗急需资金,贺兰农商银行“驻村金融官”走访中了解到其需求后,立即启动“一户一档”快速响应机制,现场尽调、两天放款,解了燃眉之急。
这样的案例,是贺兰金融服务的缩影。
截至2025年9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已向适水产业发放贷款385户,贷款余额19020万元,其中企业贷款35户,贷款余额9378万元。为提升服务质效,银行机构积极创新。一是走访摸排沉下去,融资堵点浮上来。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银行客户经理深入常信乡、立岗镇等养殖集中区,以金融课堂、座谈会等形式对接农户、合作社,精准画像融资需求。二是产品创新提效率,链式服务强支撑。中国银行贺兰县支行推出“渔业贷”,联合审批部门上门服务,一次性完成资料收集、签约办证;交通银行贺兰支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为上下游饲料商、经销商提供“1+N”供应链授信,延伸服务链条。三是绿色通道疏堵点,短频急需快速响应。针对水产养殖季节性强、资金需求急的特点,各机构开通专项审批通道,确保贷款“即来即审、即审即放”,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入田间塘头。
保险“护航增信”,稳产底线有保障
产业发展的底气,不仅来源于资金支持,更需要风险保障。贺兰县保险机构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水产养殖保险工作。
早在2016年,人保财险贺兰支公司推出贺兰县财政补贴淡水鱼养殖保险,覆盖鲤鱼、草鱼、叉尾鮰鱼等品种,存续期间累计承保面积5863亩,提供风险保障2690万元,赔款192万元,填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养殖保障的空白;2023年,针对鲈鱼产业,银川市及贺兰县制定专项保障方案,人保财险承办140亩鲈鱼保险,赔付39.16万元,提高了产业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如今,贺兰县的稻渔空间里,金融力量已深度融入产业肌理:银行信贷支持的标准化蟹塘连成片,保险保障下的养殖户敢闯敢试,全产业链条因资金活水而愈发坚韧。数据显示,当地稻渔综合种养亩均收益超8000元,带动436户养殖户增收,更吸引了一批“新农人”返乡创业。
“金融支持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贺兰金融监管支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政银保”合作,推动金融产品与稻渔产业需求更精准匹配,助力打造“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第一县”。
金融活水的滋养下,贺兰这片曾因盐碱而贫瘠的土地,正绽放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绚丽之花。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