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近日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5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双方再次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国货币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本币互换是国际货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全球六大洲主要经济体,互换规模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币互换扩围将促进双边贸易、投资
所谓双边本币互换,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并支付相应利息。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冰岛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9月,与欧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8月18日,与泰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5月13日,与巴西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据统计,今年内中国人民银行已与约10家外国央行签署(含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指出,双边本币互换在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流动性支持、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做生意,一般需要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把美元换成对方的货币。汇率波动可能对利润产生影响,还得交不少手续费。有了本币互换,双方做生意直接用本币结算,既方便又免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董希淼介绍。
近年来,本币互换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更多国家和地区愿意持有和使用人民币,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认可度提升。“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本币互换已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各国的金融自主性和稳定性。未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双边货币合作与互信水平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稳慎扎实向前推进。”董希淼说。
人民币在重点地区使用取得积极进展
在人民币使用的国际化网络不断完善的同时,近年来,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被更广泛地使用,人民币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报告披露的数据,2024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2025年上半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从重点地区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取得积极进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8.9万亿元,同比增长50.7%,保持较快增速。多家东盟国家央行表示希望了解投资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途径,近80%的受访机构表示目前正在使用人民币进行业务结算。
中国与中东地区间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快速增长。中资银行积极在中东国家布局设点,5家国有大型银行在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海合会国家合计设立了14家分支机构或代表处。
中国与欧洲人民币跨境使用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24年,中欧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8.9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欧央行及部分欧盟成员国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展望未来,报告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系统清理政策堵点,全面整合金融机构提供跨境和离岸人民币金融服务、经营主体开展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相关政策;支持财政部及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等更多主体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证券;鼓励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熊猫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人民币境外贷款和跨境贸易融资业务;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