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作为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在产业金融助力能源转型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心怀表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能源供需格局深度调整,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共识,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服务国家能源转型战略,与会嘉宾围绕产业金融如何向内发力精准服务能源行业展开深入探讨。
坚持产融结合
能源转型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答题,又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在这一进程中,产业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将资本导向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要使命。
“能源转型的核心是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表示,要将金融资源精准投向供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以及传统能源的节能降碳改造、绿色技术研发等领域,用资本力量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
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资本局原局长李冰认为,要坚持产融结合,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主业的成效,将金融资源聚集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助力企业更好发挥功能作用。
能源金融链接能源产业与金融资本,服务能源转型发展,战略重要性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与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中国能源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增业作为联合发布人,介绍《报告》研究成果。王增业表示,能源金融已从传统的“融资服务”升级为“多维赋能”,成为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报告》显示,能源金融融资产品新增规模达6.7万亿元,存量规模达42.9万亿元。
《报告》研判,能源金融融资结构深度分化,多元化工具崛起,逐渐告别信贷依赖,信贷、类债、股权形成“三元协同”格局。具体来看,信贷和类债等债权融资构成能源行业的基石融资方式,共占90%新增融资市场,并在近年呈现出1∶1的均衡发展态势。新兴融资方式如能源租赁及企业ABS发展迅速,二者增速分别达4.5%及41.9%,市场化融资渠道崛起,融资方式趋于多元。
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在国家能源转型战略下,能源安全与保障、生产与消费、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对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创新活力与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能源转型的主题多样化,以及各种不同类型能源的现金流收益特征差异化,同时叠加气候风险和管理风险,必须要重视安全性。”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传良指出,这要求金融探索可持续、安全、低成本的服务模式,从而助力能源产业转型。
绿色科技是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和能源转型还面临着发展结构有待完善、制度协同有待提升的挑战。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畅通“科技一产业一金融”循环,共同构建“技术有突破、产业有发展、资本有回报”的良性循环;二是完善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定价流转体系建设,助力金融机构评估能源转型技术项目的风险。
“能源转型是一场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变革,面临着技术迭代成本高、项目回报周期长、跨界协同难度大的挑战。”彭华岗建议以ESG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凝聚产业与金融合力。
他进一步阐释,一是强化ESG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优化ESG评级与风险定价机制,让资本更精准地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二是提升能源企业ESG实践能力。企业要主动披露ESG信息,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以优质的表现对接更多的金融资源。三是构建ESG协同发展生态。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企业要加强联动,完善ESG标准体系与信息共享机制,破解数据壁垒,降低合作成本,形成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产业实践、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