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为此,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的首要任务。要求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并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将包括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涉及各种消费群体、各种消费场景和消费环节。
作为经济发展中枢和核心驱动力的金融业,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该如何行动?显然,当前消费不振问题的形成,既有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消费供给能力与质量问题,更与投资、消费、进出口失衡问题相互交织。因此,提振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就消费论消费。同样,金融支持消费增长的路径和手段,也不应囿于狭隘的消费金融。
面对日益复杂的消费模式、消费群体和消费生态,金融机构在支持消费增长方面,不仅要向消费者提供规范、安全和高效的消费金融服务,还要适应国家战略,要有宏观视野,重视消费金融的辐射效应、带动效应。要树立全链条服务理念,推动金融赋能消费增长,积极稳妥发展消费金融。要通过全链条布局,从消费需求端、供给端、流通端、保障端协同发力,推动形成“收入增长—消费便利—产业升级—风险可控”的良性循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消费增长模式转型。
在消费前端:围绕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夯实需求基础,探索金融支持方案。
尽管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升涉及的主要是社会保障领域,跟金融并不直接关联,但金融在其中并非无所作为。
宏观层面,可以通过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直接促进居民财产性增长,避免居民资产缩水导致的消费信心不足,稳定居民收入预期。还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减轻居民负债成本,间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微观层面,金融业可以结合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促进居民增收。普惠金融方面:一是通过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灵活就业、新市民创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二是通过完善“三农”服务,盘活农户资产,促进农民增收;三是通过创新养老储蓄、理财类产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通过配合政府完善失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间接推动居民“敢消费”。绿色金融方面: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要求,可通过推进金融业ESG发展战略,分类分层推进企业ESG管理。促进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将ESG管理逐渐由大中型国企、上市公司延伸至小微企业,以此推动企业将员工收入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挂钩,有效促进提低扩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碳汇金融产品,促进农村居民生态资源价值转换,直接形成碳汇创收。
在消费中端:围绕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便利度,激活市场活力,发挥金融对各种消费业态的撬动作用。
一是创新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促进传统消费需求增长。通过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服务,合理降低居民存量房贷利率,切实减轻居民的养房负担,有效释放居民购买力,形成住房消费对上下游消费的辐射、带动效应。通过优化信用卡分期、小额信用贷,降低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门槛(如家电、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贷款)。通过加强与线下商圈、国际品牌、文化潮牌等合作,推出个性化信用卡业务,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增强客户黏性。通过推出绿色消费贷(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文旅消费分期(景区门票、酒店预订分期)等方式促进消费升级。
二是发展数字金融,促进数字消费。通过移动支付沉淀消费数据,动态调整授信额度与利率,构建“支付+场景+数据”闭环,实现精准营销。跟进数字电商、在线教育等领域金融服务需求升级变化,聚焦数字消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数字化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
三是丰富场景金融,促进消费新业态发展。围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和“冰雪经济”等新消费业态,探索全方位、全链条、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方案,创新与之相适应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做深、做细、做精场景消费金融,推动形成全链条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为跨境电商、免税店提供外汇结算、关税担保等金融服务;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供应链金融,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降低消费品流通成本(如农产品溯源+消费信贷结合),支持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高频消费场景。
在消费后端:围绕畅通消费循环链条,促进产业链金融协同消费升级。
通过消费大数据分析,为制造业提供订单质押融资、库存融资,实现“以销定产”,以消费需求反向驱动生产。通过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品牌价值评估贷款,培育国货“新消费”品牌,支持消费品牌建设,促进首发经济增长。
消费金融是一柄“双刃剑”。消费金融有助于改变居民“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灵活性和便利性;但如果消费金融的供给超过消费者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消费者财务状况恶化,陷入债务困境。因此,金融在促进消费方面,需保持积极稳妥的定力,既要积极创新与各种消费场景相匹配的金融服务需求,又要坚持金融供给的审慎性,从整体上关注和调控居民杠杆率,高度重视金融健康。
要秉持“金融为民”理念,强化消费者保护意识和理念,完善消保机制,增强消费者信心。关键是要强化消费者适当性管理,避免过度授信;同时引导消费者诚实守信、理性消费和合理借贷。引导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学会保护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陷入各种金融陷阱。同时,要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将消费者保护贯穿于业务流程各环节,尤其要防止虚假宣传、诱导式融资,从源头上防范侵权行为发生。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