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2019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运行情况

2020-11-10 15:15
来源:《湖北金融年鉴》

【概况】

2019年,湖北省农信联社(简称)积极引导全省农商行紧紧围绕“三大银行”战略,扎实开展“七个年”活动,实施“春天行动”十大举措、夏季攻势“四大战役”,取得显著成绩。截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304亿元,较年初增加793亿元,增长9.32%,市场份额和净增份额均排名全省银行机构首位;各项贷款余额6102亿元,较年初增加670亿元,增长12.34%。全年实现净利润77.49亿元,缴纳税收34亿元。全系统(含武汉农商行)共有市县农商银行77家、营业网点2142个。

【业务发展】

1.服务实体经济稳步发展。回归本源、坚守支农支小主业,积极推进责任银行、合规银行、智慧银行“三大银行”建设,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助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服务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写入章程,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省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全省农商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实施规划》《关于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支农支小能力的指导意见》。以“乡村金融、创业金融、社区金融、家庭金融、贴身金融”五大服务模式为实施路径,全面开展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壮大等“十大工程”,在汉川、荆门组织召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现场会、推进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截至年末,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示范行28家,确定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31个,累计发放服务乡村振兴贷款996亿元。支持全省160多个农田水利、清洁能源等基础建设项目,支持370多个“精而美”特色小镇建设,支持718个行政村进行“美丽乡村”改造,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对接和金融服务。将有限信贷规模、机构、人员向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倾斜,实施支农支小“八大工程”,持续加大对经济带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龙头企业、农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力度。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沟通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创新银政、银保等业务合作模式,深化同业合作,组织开展联合授信,利用银团贷款对城市群重点项目进行支持。三是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围绕省政府“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和“百万千亿金惠工程”,实施资源优先、费率优惠、管理优化、服务优质“四优工程”。单列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净投计划130亿元,确保新增企业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不低于80%。把支持民营企业“五高一限”工作目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适当提高民营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综合运用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分期还本等方式,减免各种费用,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线上申贷、审贷、无纸化办贷。截至年末,累计建立10万户企业信息库,全省45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以上获得农商行授信。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965亿元,占全部公司类贷款余额91%;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46亿元,占全省银行业30%以上。围绕定向降准,推行单设工作专班、单增投放计划、单列考核方案、单独跟踪督办、单创信贷产品、单出让利政策、单辟绿色通道“七单”机制,将降准资金及时有效发放给民营和小微企业。2019年5月至8月,累计发放贷款263亿元,完成降准任务152%。四是助力精准扶贫。指导各市县农商行加强驻村扶贫和金融扶贫工作。创新“七专”工作机制,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制定“三个一律、四个严禁”放贷标准,确保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截至年末,省农信联社累计投入驻点帮扶恩施灯笼坝村570万元,帮助1290人脱贫。年末全省农商行扶贫小额信贷余额82.6亿元,占全省银行业90%;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5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全省近35万户贫困户创收增收。扎实抓好村银共建,组织1169个基层党支部与1165个村组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党建、金融、助贫、文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推进转型与创新发展。一是优化业务结构。深入开展“回归本源年”活动,落实信贷“五个转变”,在做大总量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业务质量和效益。截至年末,单户5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2069.03亿元,较年初增加391.85亿元,增长23.36%。年末各项贷款客户总数98.85万户,较年初增加11.98万户。积极推进多元化经营,年末资金业务突破2880亿元,较年初增加500亿元,增长21%;综合收益率4.2%,实现收入126亿元,较年初增加6亿元,增长5%。二是推进微贷业务转型。坚持全行微贷、全员微贷,健全小微贷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微贷金额、户数等考核权重,出台《授信工作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信贷工作责任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解决客户经理无权贷、不能贷、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创新微贷品种,推进微贷技术本土化,实行营销精准化、准入标签化、风控模型化、产品标准化、营销大众化、运行IT化的“六化”微贷技术体系,创新推出“房易融”“亲情贷”“房联融”“扫码流量贷”“创业贴息贷”等五大微贷系列产品,优化升级“福e贷”“消费易贷”“房主贷”“车主贷”等4大既有产品,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截至年末,微贷客户数25万户,较年初增加18.7万户,增长292%;微贷余额436.3亿元,较年初增加327亿元,增长295%,占全部贷款净增额的65%;微贷余额占比9.4%,较年初提高6.7个百分点。微贷由备胎转主业迈出坚实步伐。三是优化业务流程。指导各市县农商行根据基层支行风险管控能力,按照贷款品种,对贷款审批实行差异化授权,缩短审批链条,建立信贷业务快速办结通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信贷业务向线上迁移。上线“税e贷”新型微贷产品,实现全线上、全自动的纯线上贷款“零”的突破。截至年末,自动审批4399户、批准授信额度21.8亿元,贷款余额12.5亿元。四是提升科技赋能。推进智慧网点建设,按照支行转型三年发展规划,完成智能柜台四期上线。截至年末,共打造智慧网点319家,布设智能柜台502台,投产435台;减少高柜334个,分流人员464人。40%常用交易已在智能柜台实现,开卡、换卡、密码挂失等服务时间缩短73%。大力推广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手机银行“户户通”、扫码商户“店店通”、转账电话“村村通”、自助存取款ATM机“镇镇通”等普惠金融“四通”持续发力。年末累计发行借记卡4435万张,拓展手机银行762万户,布放自助银行6342台,卡乐付(POS机)10万台,电银基础服务线上线下、行内行外一体化。运用智能科技为客户提供高效、多层次综合金融服务。优化推出移动柜台,客户经理离柜服务设备随身带。手机银行由单一账户功能向全功能、全应用拓展,客户可自助办理行内外转账汇款、人脸识别自助注册等200多类业务。升级扫码收单,借助小白盒、云播报等新型科技设备、人脸识别等新兴科技手段,扩充扫码收单业务服务模式。

【风险管控】

1.着力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支持,赵海山副省长召集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北银保监局、省农信联社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省农商行风险化解工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省公安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保监局及相关地市州强力推进重点农商行处置不良贷款工作。各地党委政府召开会议、出台纪要、成立专班,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帮助农商行化解贷款风险。

2.加强大额贷款风险化解。成立大额贷款风险评估和不良贷款处置评估委员会,加大信贷、票据、同业等业务检查力度,总结推广续贷、重组、追偿、处置等“清收二十法”,定期召开现场会和督办会。加强到期贷款收回率、利息收回率等指标监测,按月对各市县行风险化解和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情况进行通报、考核,考核结果与市县行班子成员及省联社机关全体员工薪酬、个人晋升挂钩。

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施风险贷款季度通报、现场督办、省联社部门挂点帮扶和“三长”约谈四项制度,对重点市县行实行定点帮扶。出台《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指引》《合规银行建设方案》《“风险防控年”活动方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019—2021年)》等文件,构建涵盖战略、合规等14个方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编制《全面风险管理知识问答手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学习、宣传、研讨活动,全员风险管控意识、能力及水平持续提升。

4.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信息保护,健全数据治理组织架构,规定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和要求。与重要岗位员工、外协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对提取数据严格执行审批备案制度,定期对使用期限到期数据进行清理。加强投诉管理,完善《客服投诉管理办法》,开发消费者投诉管理系统,优化业务流程,确保处理及时。全年共受理客户投诉880件,均有效回复处理;客服中心总呼入量541.3万通,同比上升9%,客户参评满意度达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