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20年,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简称)笃行“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目标、坚持以“调结构、增规模、控风险、强管理”为主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严控风险,实现业务稳健发展。截至年末,贷款(不含信用卡)总量815亿元,较年初增长144亿元,不良贷款率0.68%;存款总量859亿元,较年初增长194亿元;资产规模935亿元,较年初增长160亿元,增幅21%。设有72家营业网点,其中武汉地区59家、襄阳地区4家、宜昌地区2家、黄冈地区和荆州地区各3家、黄石地区1家。
【业务发展】
1.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实体经济、民生工程、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和交通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积极发挥集团综合金融、陆港两地和产融结合优势,全力支持湖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强银政企合作,与省经信厅、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省台办、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14个重点机构客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二是服务重点客户。扎实推进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头部企业的营销工作,与高德红外、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华新光电等企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中标武汉大学定期存款存放、武汉纺织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宜昌中医院智慧医疗、黄冈市中医院“医疗云”等项目,实现在湖北省与部队、高校、医疗机构合作的重大突破;通过制造业专项额度、优惠定价等政策支持及现金管理智能资金池业务多账户业务模式,满足华工科技及其子公司结算融资等需求。
3.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是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方式举办宣传交流会近20余场,服务近千户小微客户;发放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科保贷信用贷款300万元;为向医疗救援队提供住宿餐饮的企业贷款1000万元;为定点扶贫罗田县企业办理扶贫贷款延期300万元;为武汉蔡甸经开投设计并落地“上游供应商融资方案”,全年累计为8户供应商提供4287万元融资。二是支持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疫后重振。为武汉旅游投“量身定制”普惠方案,为武汉市优质文化旅游景点及优质文旅企业输入7000万元“金融活水”,助力其享受政府纾困贴息支持。
4.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推广创新模式,打造保函收入增长新亮点。一是发展阳光债换宝业务,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并提升了国际结算量。二是开展分离式保函业务,满足以集团客户作为申请人、子公司作为被担保人开立保函的需求。三是开发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保函业务,坚持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政策导向,积极探索与本地房地产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5.深化金融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围绕罗田县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联合多方力量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加大扶贫贷款投放,重点支持罗田县县域实体企业及中药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向黄冈市产业扶贫基金项目投放贷款900万元,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1500万元。二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与黄冈市扶贫办紧密合作,依托“阳光本草"中医药金融服务方案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产业扶贫贷款300万元,荣获总行“阳光本草+精准扶贫”中医药行业劳动竞赛优秀宣传案例奖。三是支持民生保障工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与黄冈市产业扶贫办及担保公司积极沟通,迅速将当地企业在2020年3月到期的贷款本金还款日延期60天,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资金压力。联合罗田县中小担保公司为正光九资河药业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巩固当地产业扶贫质效。
6.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生态文明。一是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构建绿色信贷管理框架,先后制定《中国光大银行绿色信贷政策》《中国光大银行绿色信贷授信政策指引》等绿色金融政策,将绿色理念贯穿到各部门业务条线。二是将绿色信贷资金主要投放至环境治理关键领域,对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重大水利工程等项目,在政策准入、审批授权、资本收费、拨备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加大在环境、安全方面有重大风险的融资客户的控制与清退力度,限制和压缩对违法不达标的项目和客户以及"两高”行业的信贷投入;加大“两高”行业政策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信贷准入标准。加强对个人经营类贷款的环保风险管理,退出存在污染问题或没有能力全面覆盖治污要求的个人经营类贷款项目。统一个人客户和对公客户的准入、审查、审批及放款审核的环保标准。加强与省级环保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发放或工信部门日常信息交流,及时获取地方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和其项目清单、地方安全生产重大违法违规企业及项目清单、落后和过刺产能名单。持续关注环保达标整顿验收情况,全过程评价和监控环保风险。
7.坚守金融当,奋力抗击疫情。一是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下发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制定疫情助控应急预案,部署线上办公政策调整、金融服务等相关工作,及时处理防疫捐款、金融支付等柜面结算工作,确保疫情期间金融服务不断档不掉线。二是联合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成功将“湖北省健康码”开放至“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公众号,助力湖北疫情精准防控。三是充分发挥全流程、线上化产品引领作用。通过“阳光e结算”累计为267户客户办理13.04亿元的在线贸金业务;依托“阳光供应链云平台”平台,为医药企业提供17笔共9038万元的线上保理融资。
8.发挥金融服务职能,支持复工复产。一是推动光大集团与湖北省政府在武汉签订“支持湖北复工复产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项合作协议”。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战略合作。二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特殊时期调整优化审批方式。启动授信审批应急预案,简化授信资料、简化审批流程,采取线上调查、线上审批的操作方案,确保抗疫贷款快速审批、快速投放。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制定疫情期间差异化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截至年末,抗疫企业名单内客户通过授信95笔,合计授信金额450亿元,其中医药卫生行业授信48笔,授信金额108亿元。为存量小微客户办理续贷,缓解了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三是推动科技赋能民生发展,快速高效提升客户体验。疫情期间上线新冠肺炎救助、疫情实况查询等五大功能平台。支持复工复产,上线“湖北银联消费券”“武商购物券”,引入潜江龙虾、武汉周黑鸦以及恩施、潜江等地区湖北农产品,共引入湖北扶贫商户8个,累计销售近4000万元。
【风险管控】
1.优化信贷结构。在风险政策导向上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普惠金融、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新增投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业行业的信贷投放呈现下降态势。
2.强化基础管理。一是围绕正常关注类客户结构调整、全口径问题授信清收化解、存量不良资产保全处置三道关口,综合运用强化统筹调度、条线分工协作、不良双控督导、大额风险客户化解督导以及考核激励机制,严格管控资产质量。二是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审贷分离。持续深入开展信贷领域“穿透式”检查,加强政策、机构、人员、流程等方面管理,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三是优化信贷流程管理。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查询拟授信对象、银行间市场发债初审推荐对象是否在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之列。对严重失信主体采取市场性惩戒和约束,按照风险定价原则,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内部评级评分,或限制为其办理贷款、发债推荐、债券承销等金融业务。四是加强部门队伍建设。整合对公、零售放款审核规程,强化放款审核人员合规意识,统一放款审核标准。
3.加强投资者教育。与罗田县雪山河村驻村干部共同开展“普及金融知识进农村”活动,向农村居民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其金融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