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17年,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简称)积极参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截至年末,分行资产规模达到564.1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33.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8.6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35亿元,经营利润9.19亿元,净利润8.44亿元。分行共设4家异地二级分行、23家同城支行、23家社区支行,共有正式员工926人,在多项金融领域获得市场认可,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在楚天都市报组织的2017年度中国(湖北)金融总评榜中,被评为“2017年度业务创新银行”,光大银行公积金网络贷被评为“2017年度受欢迎的网银产品”,光大银行银联微梦联名信用卡金卡被评为“2017年度受欢迎的银行信用卡”。
【业务发展】
1.对公负债业务。坚持围绕“大负债”做好稳存增存工作。一是继续通过业务拉动、产品拉动、结算拉动加强核心存款营销。二是适度扩大主动负债规模,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揽储策略。三是进一步加强客户精细化管理,加大对非授信客户、现金管理客户以及不活跃客户的营销力度。四是通过行领导带队营销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管理部室加大调研走访和督导通报等方式,加强存款的组织推动。截至年末,分行对公一般性存款时点、日均分别较年初增加52.8亿元和44.7亿元,超额完成总行计划,系统内排名进一步提升。
2.零售负债业务。在上年AUM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加大“开门红”活动组织推动力度,通过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优化客户互动平台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新客户、新资金的引入,AUM较年初增长64.6亿元,超过前两年增量总和,增幅30%,创历史新高。其中,自营理财规模142亿元,较年初新增65.4亿元,增幅超80%,增速、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3.对公资产业务。通过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加强集团业务联动,实现多样化发展。一是创新运用资管产品对接政府平台及项目,采用债权融资计划方式为各类政府平台投放52亿元,利用理财资金为棚改项目投放资本金融资15亿元。二是投行产品运用不断突破,为重点发债客户发行3支共计18亿元的债券。三是发挥重点贸金产品优势,投放全行首单单额度无追索权租赁保理15亿元,落地20亿元借款保函,新增2家1+N保理核心客户。四是将持有到期、债券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作为资产业务营销突破重点,投放全行首笔同业持有到期投资PPP项目9亿元,落地分行第一笔投资企业债券项目2亿元。五是通过集团联动,与光大永明资管和光大信托完成两单居间业务,金额合计4.63亿元。
4.其他资产业务。一是小微贷款。通过积极搭建银税、银保、银政平台,实现了小微业务持续发展,与襄阳、宜昌、黄冈市税务局签署了“纳税信用贷”协议,与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合作开展“公司+农户”项下的银保低风险业务,成功搭建了武汉市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合作平台,全面完成“三个不低于”目标。二是个贷业务。积极克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信贷额度收紧的不利影响,抓住消费贷款逐步增长的时机,推动高定价产品的导入,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个贷定价水平、不良率在系统内均处于较好水平。三是信用卡业务。进一步加快客户引入,透支额实现显著提升。截至年末,分行新增信用卡高端客户3.4万户;新增中端客户15.5万户;新增交易量513.9亿元;新增透支余额40.6亿元,透支余额成功突破110亿元大关。
5.调整信贷结构。一是通过债权融资计划、债券投资、同业持有到期等模式,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融资。二是加大对名单制客户、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主流客户的信贷投入。三是着力推进授信客户的转换升级,积极支持“四新”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2017年,分行加大光纤、激光、电子通信、信息数据、软件、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拓展力度,审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客户60余户,授信金额37亿元。
【运营管理】
1.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加强机构管理。继续实现行领导挂点督导机制,切实加强对规模偏小支行、新设立支行的业务管理和督导。二是加强队伍管理。认真落实总行关于建立员工绩效管理制度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了分行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对部门、机构及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加强财务管理。坚持资源配置与营业收入增长相匹配的总基调,在费用预算控制过程中,定期同比测算各类数据,适时调整费用预算结构,努力通过预算核定,引导经营机构合规使用各项费用开支。四是加强能力提升。密集开展了“送训上门、集中授课、视频会议、微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内容涵盖“技能操作、产品应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团队管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分层级组织了能力资格考试,推动员工队伍走向专业化、资格化。
2.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是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完备性与有效性,明确分行相关各部室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中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二是明确提出建立投诉处理“三道防线”机制,明确经营机构、业务主管部门、消保主管及内控监督部门在客户投诉处理“三道防线”中的职责。三是完善投诉处理流程,加大对二次投诉及升级投诉的考核和处罚力度。在湖北银监局组织的2017年度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中,分行荣获“一级消保”评价。
【风险管控】
1.加大信贷风险防控。一是加强风险化解工作机制建设。坚持挂点督导机制,分行领导班子成员挂点不良双控工作,重点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支行的督导。完善专题会议机制,召集季度工作会议,传达贯彻总分行关于资产质量管控的要求,掌握质量管控的政策、方法,研究客户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管控措施。强化督导管控机制,每个月滚动预测后三个月可能发生负向迁徙的授信业务明细,按照“一户一策”管控措施建立台账,每周跟踪督导落实资产质量管控情况,推进执行。优化不良考核机制,适应资产质量的趋势和总行的考核变化,按照严格控制新增、鼓励存量化解的原则对考核指标和考核规则进行了调整,激发了经营单位的清收动力。二是做好关键环节操作风险控制。进一步完善放款操作制度,制定了金融市场业务、贸易金融业务的审核规程,规范放款环节的预警信号处理和人员管理,制定了面核面签和抵押登记要求,增加了对二级分行和支行的检查督导。三是全面加强授信后检查监控。在系统内率先制订了金融市场业务投后管理办法,将资产管理业务、同业投资业务纳入授信后管理,实现了授信后管理全覆盖;制定了对公授信后操作细则,形成了收贷收息、贷后检查、重点客户监测、风险分类、档案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贯彻运用风险预警系统,组织编写了预警信号排查要点。2017年末,分行授信后检查完成率均保持100%,全面检查报告合格率从年初的91.5%提高到93.7%,总行抽查全年无差评;排查预警信号3205条,增补重点监测客户33户;完成了新增授信客户、重大信用风险、汽车经销商授信、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省内外异地客户等风险排查,授信后管理被总行评价为“分行层面先进管理行”。四是持续压退潜在风险客户。坚持对批发贸易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等传统产业的风险客户进行压退,综合运用降敞口、缩期限、加担保的措施。2017年末,分行全额退出重点监测客户30户,金额4.43亿元。五是因户施策加强不良化解工作。
2.加强合规内控管理。一是充分运用内控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及时传导“法治建设行”“内控合规管理年”等监管动态,以“双违回头看”“整治乱象”“三三四十”等系列监管政策为指引,通过“亮剑行动”“三三四乱专项治理”“信用风险排查”自查整改及严肃问责等举措,推动全行严守业务合规发展底线。二是根据监管政策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2017年,分行从制度、机制、合规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梳理流程、修订完善制度办法共20项,进一步加强了对业务政策、流程、内控体系的完善性建设,突出对制度流程的检视作用、对内控体系薄弱环节的发现作用,把关注层面从被检查机构延伸到管理部室。三是完善预警系统监控功能,加强信息运用,助力解除内控隐患。通过持续加强预警模型建设,完善系统覆盖面,加大对重点业务、重点机构和重点人员的监测力度;积极应用数据全、信息准、底数清、情况明的科技手段,提升非现场预警、监督检查、员工及客户资金异常交易排查等工作的实效,强化对重点风险的监控和处置。在湖北银监局组织的2017年度监管统计工作综合评定中,分行被评为“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质量优秀集体”。四是加大风险监测防控。充分发挥“三道防线”作用,落实“五位一体”责任制,将员工排查常态化、飞行检查突击化,及时发现问题风险及隐患苗头,有效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五是狠抓合规意识教育。坚持按月将监管重点、风险提示下发各单位组织专题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将合规培训教育与“两学一做”“八项规定”“十九大报告”等学习教育专题相结合,以党建促内控;将全员合规教育培训与对“内控三十六条”“分支机构操作风险要点和防范手册”等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全行基层机构和分行重点岗位干部员工参加合规知识学习、测试和竞赛,使员工“知而守规”。通过各项排查警示,切实规范全行员工的日常行为,达到“管人、管事、管心”三管齐下的效果。在人行武汉分行组织的反洗钱宣传活动中,因组织得力、效果明显,分行并被评为“反洗钱宣传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