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15年,兴业银行武汉分行(简称)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按照“稳中求进、调整转型、释放活力、规范发展”的工作主线,审慎应对、主动作为,各项业务实现快速稳健发展。截至年末,武汉分行资产总额981.47亿元,比年初增加57.71亿元,增长6.25%;各项存款余额877.27亿元,比年初增加139.03亿元,增长18.83%;各项贷款(含贴现)余额469.53亿元,比年初增加72.63亿元,增长18.30%;全年纳税4.08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业务发展】
持续推进调整转型,业务结构更趋合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
1.在信贷结构上,全面推进差异化管理策略,立足区域特色,持续扩大主流市场、主流客户、主流业务市场份额,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优质龙头、上市公司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客户。年末分行前十大客户信贷余额299亿元,占比23%,主要分布在交通、土储及市政公共管理等行业,且主要为风险较低的市级平台公司。同时,在让渡部分收益的情况下,主动退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具有风险隐患的行业,这两项信用业务占比分别下降3.59和2.51个百分点,信贷结构逐渐趋于优化。
2.在客户结构上,坚持“一大一小”导向,重点加大对总A、总B、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和本土东风、武钢等重点客户以及优质小企业群、按揭客户的开发力度。强化沙盘管理,分行层面主导建立了各类目标沙盘客户共计1450个,客户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大型客户、小微客户及按揭客户贷款比重不断提升,分别提高2.69、4.11和3.64个百分点,而中型客户下降10.17个百分点。全年总A、总B及辖属客户新增12户,合作持续深化;小企业客户营销成效显著,综合考评居总行第二、二类行第一,武汉分行被银监会授予“全国银行业小微金融服务优秀团队”称号;个贷客户快速增长,个贷新增37亿元;深挖同业业务的资金、资本和资产三大市场,客户总数突破130家,主流客户合作不断深化。
3.在收入结构上,在存贷转移利差收窄的压力下,大力发展轻资本、高效业务,重点推动投资银行、交易银行、财富管理等领域发展,形成营业收入与营业支出“一增一减”格局,即营业收入增长12.59%,营业支出下降11.48%。在“节支”方面,加大对低成本负债营销,特别是企金通过“上系统、抓结算”,新增上线客户54户,带动结算型资金稳定增长。全年法定利率存款日均新增超过20亿元,存款转移净收入11.88亿元,有效节约了付息成本。同时抓住机遇,成功流转地方债33.8亿元,实现减亏3亿元,贡献财务资源3000万多元。在“增收”方面,狠抓高净值业务,在企金业务方面通过非标投资和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带动营运净收入实现22.2亿元,同比增长2.7亿元,二类行排名第一;在零售业务方面加大基金、保险、贵金属等权益类产品的销售力度,零售中间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金融市场通过总分联动和落地发行快速壮大表外理财规模,理财类管理资产日均达到150亿元,较上年增长4倍。全行收入来源结构更加优化,全年中间业务净收入6.45亿元,其中轻资本中收3.07亿元,占比48.81%,比上年提升7.32个百分点,转型效果显著。
【产品和服务创新】
以创新促转型,全行创新业务成效显著。在企业金融业务方面,落地全行首单资本性融资类永续债项目、全行首单BT项目资产证券化业务、全行首单企业应收票据转让业务,成功发行湖北首单非上市房企中票、湖北首单民营企业永续票据业务,创新推出了“商超交易贷”、商票贷、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产品,多次获得总行产品创新奖。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落地全行首单两融资产包结构化业务、首单股票质押式回购资产包业务、首单信托主动管理型同业投资业务、首单单一结构化配资业务。在零售业务方面,以特别理财方式实现与高校的全面合作等。
【风险管控】
坚持以规范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风险改革,大风险管理平台体系搭建完成。
1.构建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以“大风控”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平台,成立特资部、尽职调查中心,设立内控合规管理岗、贷后检查中心、审查派驻岗及异地风险总监体系,实施放款集中、押品作业集中和会计结算关键环节集中作业,逐步实现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向立体综合管理转变。配套出台尽调、放款、押品、对账、授权、检查及责任追究等系列规章制度,大风险管理体系基本成型。
2.规范岗位职责和员工行为。对分行本部、同城业务总部和异地机构的事权划分、决策流程、工作程序、日常管理等进行全面梳理,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明确分行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处室设置以及岗位职责,制定《员工管理手册》及《员工异常行为管理办法》等,规范员工行为,确保规范运营。
3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建立内控关键点、员工合规档案与违规积分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员工家访制度和日常排查制度,逐步引导员工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认真落实湖北银监局“两个加强、两个遏制”等检查活动,通过警示教育、以案说法、考试培训、违规问责等手段以及开展飞单、印章、非法集资等违规行为排查,严防各类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