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17年,交行湖北省分行(简称)以总行与湖北省政府签订“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坚持“聚焦增长、自我加压、扩大优势、走在前列”的总基调,确定了“抢抓弯道超车窗口期”的现实定位,强化经营管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各项业务加快发展。截至年末,分行存、贷款规模分别突破2100亿元、1400亿元,跃上新的平台。
【业务发展】
1.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抢抓“中国制造2025”、省内企业“走出去”“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展,支持全省交通、棚户区改造、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选民生保障、消费升级、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客户和项目,布局政府产业基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截至年末,分行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建设贷款达11.75亿元,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5.95亿元,综合立体交通建设贷款余额达129.89亿元,投放绿色债券项目贷款达142笔,余额112.8亿元。一是做大债券融资业务。一方面,做大规模。大力推广债券过桥业务,有效满足企业在债券发行前融资需求。债券融资工作始终保持“发行一批、注册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良好态势。截至年末,累计承销债券16支,承销金额91.25亿元,承销规模保持湖北省内同业排名前列,有效保障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创新品种。成功发行全国银行间市场首笔专项扶贫超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25亿元。该笔债券也是目前市场上发行金额最大的扶贫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归还起始于恩施州的扶贫高速公路项目借款。二是创新支持平台融资。一方面,盯重点。围绕省市重点平台企业,创新金融服务为多家省市平台融资180.78亿元(含发债),确保全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有序建设。另一方面,创亮点。成功获批某集团主导的30亿元的产业并购基金,实现首笔投放,成为武汉市首单银行参与的市场化基金业务,有力支持了全省重点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
2.依托债委会平台处置问题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适当发放符合条件的企业的兼并重组贷款,支持企业优化产能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截至年末,分行共参与15家债委会,涉及债权金额46.48亿元,被湖北省银行业协会评选为“2017年度债委会工作先进单位”。
3.发力国际业务,助推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设立湖北自贸区内首家离岸金融业务中心,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满足湖北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截至年末,累计实现国际结算量超过1000亿元,其中,离岸结算量达381亿元。
4.活存控增,把握节奏“去库存”。一是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严格的名单制管理,确定有保有压的信贷策略,淘汰产能过剩行业中一般性企业,优化过剩行业客户结构。截至年末,分行九大产能过剩行业仅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船舶四个行业有余额,授信余额合计43.56亿元,较年初减少7.08亿元,贷款余额34亿元,较年初减少1.53亿元,九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控制良好。二是推动消费信贷转型升级。贴近客户装修、购车、旅游等消费需求,着力调动广大群众的消费热情和潜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截至年末,分行消费类贷款(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较年初新增89.73亿元,在交行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
5.内外兼顾,紧跟政策“去杠杆”。针对重点平台企业负债率高等问题,分行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契机,与本地某集团签署全省首笔200亿元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基金项目合作协议,已成功获批50亿元实质性额度和130亿元承诺函额度,有效支持市内平台企业去杠杆、控风险。
6.开源节流,深化管理“降成本”。分行通过减免服务收费让利于实体经济,同时运用自身资源,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理财与顾问咨询,提供各种避险工具,帮助企业降低实际融资成本。对于涉及收费标准调整的项目,按规定提前在各营业网点醒目位置对外公示3个月,并以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告知客户,充分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同时在客户办理收费业务前、业务办理完毕后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全年,主动对企业减免各类服务收费19项,累计减免金额达2000万元。
7.产品升级,持续创新“补短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智融通”系列、“政府采购贷”“纳税信用贷”“商标贷”“沃易贷”等融资产品,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加大民生保障、科技文卫、消费升级等重点领域投放力度,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信贷资源上向符合准入要求的小微领域客户倾斜,持续将小微贷款增加情况纳入对经营单位的考核。截至年末,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540亿元,全年累计投放340亿元。全年为全省近万名个人提供创业贷款支持,累计发放创业贷款金额10.2亿元。
8.精准帮扶,推动扶贫“出实效”。持续探索金融扶贫创新工作,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结合起来,推动金融扶贫精准落地。以咸宁市通城县虎岩村为驻点,引入外来资金运用荒地建立香菇产业园,一期已实现收入32万元;通过二次土地流转的方式,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运营机制,新建占地达1000亩的大棚菜基地,为25户贫困户提供劳动务工就业岗位,确保每户每年实现增收5500元以上。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建立,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确保如期脱贫,同时不断发展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真正实现扶贫与扶智并举。截至年末,分行涉农贷款余额177.96亿元,较年初增加33.25亿元,居交行系统前列。年内为江夏区某农户办理系统内首笔“个人农房抵押贷款”,实现“两权”抵押贷款破题,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9.承载使命,代理国库“挑大梁”。分行通过逐级与代理国库主任、国库会计主管、国库经办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级国库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有效落实。不断延伸国库业务服务渠道和产品,实现银行端查询缴税、国税POS缴税、网上缴税通、报关一点通、代理财政集中支付等一系列国库服务产品和服务渠道的扩展工作。针对新兴国库业务电子退库上线需求,东湖支行作为首家试点行,成功实现了银行系统与电子退库流程的无缝对接,退库纸质化向电子化的完美转型。全年累计办理各类国库业务143.45万笔,同比增长19.9%。
10.积极提升服务品质。一是扎实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核,做好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披露,落实消费者风险等级评估,优化投诉受理与处理流程,加强公众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有效提高社会公众风险防范和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的意识。二是在省金融办和湖北银监局共同主办的“防范和打击‘非法校园贷’主题宣传服务月”活动中,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覆盖学生55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超过5万册,设立校园金融服务网格化工作站31个,创新推出Y-POWER(校园版)信用卡,满足高校学生金融需求。三是发掘地方人文特色,融入网点服务文化建设,中银协全国“百佳”网点水果湖支行营造“咖啡文化”、五星级网点黄石分行“HE文化”、十堰分行“水源文化”、荆州分行“美文化”等,为客户创造更佳的服务体验。
【运营管理】
1.借全省规划之势,加快网点布局。分行主要负责人带队对武汉市渠道布局进行专题调研,从整体上统筹考究网点的战略性规划和方向性定位。通过升格、分拆、搬迁等方式,充分发掘网点经营发展潜力。省辖随州分行开业,进一步扩大全省服务覆盖面;自贸区分行高效组建,有效对接湖北自贸区建设,抢抓了政策红利。
2.借架构变革之势,促进业务发展。通过配备专门队伍、优化考核体系、理顺内部机制,在国际部内设跨境金融中心,在个金部内设银行卡中心。分行全年实现国际结算量1026亿元,信用卡累计新增活户7.19万户。
3.借省辖行赶超之势,加大人力资源帮扶力度。从配强班子、创新机制入手,自上而下加强省辖行帮扶。陆续把一批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安排到省辖行培养锻炼,为省辖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针对黄石、宜昌等成立时间较长的省辖行开展渠道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专项分析调研,推动相关行创新发展。
【风险管控】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做好信用风险管控。积极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总行风险管理系列文件要求,规范前台小中台执行体系。积极探索清收管理体制改革,在本部成立清收保全中心,在五个资产质量重点省辖行组建清收团队,形成“1+5”的专业化集中化清收格局。针对当前复杂风险形势,抓住风险源头,紧盯重点行业和重点业务,持续加大风险排查。同时,通过风险监测工具的运用,争取对客户风险预警信号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制定精细流程,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始终坚守“流动性、风险性、盈利性”的原则,积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统筹存款增量与各期限存款的均衡配置,做大负债来源,严控高成本负债,增强负债的稳定性,避免资金大进大出。实时监控流动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密切关注市场资金面情况,运用大额报表查询功能、人行清算回传系统等工具监测资金变动,遇到流动性趋紧突发情况时,及时调控,确保流动性平稳。三是延伸防控范围,防范外部风险传染。持续延伸风险防控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平台建设,有效防范外部风险传染。推动规范第三方支付、民间投资理财、非融资性担保、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等与外部机构的业务合作,全力防范非法集资与合规、声誉风险。四是守牢合规底线,持续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坚持将依法合规经营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内容涵盖员工违法违规具体行为,为全员依法合规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坚持将依法合规经营信条与风险防控紧密结合,宣传具有分行特色的“正直进取”价值观,引导员工筑牢三观、恪守原则,做到全员“心中有戒,行为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