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对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47号提案的答复

2025-10-14 10:28
来源:中共武汉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一、关于“完善碳金融市场机制,推动基础设施转型升级”,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碳普惠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打造个人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微信支付宝双端小程序,覆盖公交、地铁、居民用电、垃圾分类等11个公众生活场景,注册账户超过135万,累计减碳4500余吨,合作伙伴达70家,开展100余场宣传活动,累计举办16场“低碳活动”,打造10家“低碳企业”、14所“低碳校园”,累计公布10项碳普惠方法学,签发项目减排量共计20045吨和个人碳普惠减排量2319吨,推出“碳中和婚礼”等减排量捐赠活动,指导2025年武汉马拉松低碳办会并实现赛事碳中和,创造了良好的减排效益与社会效益。二是持续推进碳市场建设。配合做好国家、省碳市场扩容工作,对我市新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钢铁、水泥等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做好政策宣讲、技术支持并组织开展模拟交易和履约活动,指导企业提前熟悉碳市场相关规则,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按期完成履约;推动我市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纳入湖北碳市场管理,目前我市88家(新增27家)企业纳入湖北碳市场管理,占全省纳管理企业数量的19.6%,履约率持续保持100%。三是加快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支持武昌区发挥中碳登所在地优势,积极集聚碳机构,广泛开展碳招商。目前“中碳登”已成为全国碳市场“数据中枢”、湖北首个全国性金融功能要素平台,平台累计成交量6.57亿吨、清算额超900亿元,规模居全球首位;全区绿色低碳企业超400家,区域总营收突破100亿元,碳汇大厦形成“楼宇产业链”示范效应,吸引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本物绿碳等90家涉碳企业入驻,成功打造全国首个碳专业特色楼宇。

二、关于“持续构建气候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碳金融引导作用”,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深化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推荐并支持武昌区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以下简称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武昌区全面探索开展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试点模式,指导武昌区建成“武碳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武昌区积极探索碳金融供应链平台融合开发,将平台气候投融资项目和企业融资服务范围扩展至全省,完成285个项目入库,累计实现融资300亿元。二是印发《武汉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管理指南(试行)》。我办联合市生态环境局、人行湖北省分行、武昌区等单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武昌气候减排和环境适应项目,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气候投融资在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三是创新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推广一批碳回购、碳质押贷款、气候挂钩类可持续贷款、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产品,加大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足迹挂钩贷款、碳减排挂钩贷款、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绿色贷款推广力度,为市民推出低碳信用卡、碳积分账户等支付工具,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低碳行业的示范应用。依托试点地区的金融资源优势,我市累计落地5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企业融得资金1635.43万元,完成碳回购18笔,回购交易总量1897.65万吨,合计融资金额2.97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市绿色贷款余额8353.1亿元,占全市贷款的16.12%,同比增长19.39%。

三、关于“推动制定能源、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一行一策’绿色金融工作方案”,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建立绿色低碳企业白名单机制。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人行湖北省分行营管部建立生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企业“白名单”机制,甄选了68家企业入选第一批生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白名单”,帮助环境管理优秀的企业通过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获得绿色融资,创新企业生态环境权益价值实现。二是推动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支持政策。市发改委相继出台实施《武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武汉市落实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清单》等系列文件。明确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场交易机制等关键举措,并细化工作责任分工,为系统推进能源、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转型、持续做优碳金融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三是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市发改委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邀请武钢有限、中韩石化等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现场经验交流,深入介绍低碳技术改造成熟案例。联合市科技创新局成功举办2024年武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对接会,集中展示本市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活动现场促成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同技术需求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市场应用转化。

四、关于“加强都市圈金融工作制度化建设,推动碳金融协同发展”,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高标准建设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基地已于2024年9月4日正式揭牌并启动运营,功能区域齐全,建设有服务大厅、科创金融展厅、科创金融路演大厅及一系列配套空间。已邀请武汉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光谷分中心、科保中心、中经社、交通银行等4家机构入驻基地。自揭牌以来,通过协会、产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服务力量,共同走访企业,挖掘企业金融需求681条,成功促成融资、上市辅导等合作167项。截至目前,已举办62场活动,累计服务企业家次1500余次。

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支持湖北金融机构、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务实合作”,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2024年,市委金融办联合市发改委高质量承办联合国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活动,举办绿色金融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分论坛,邀请金融机构、绿色企业等多行业代表参与会议学习,鼓励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加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人才培训,共学共享绿色金融发展经验,持续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二是持续扩大碳金融国际影响力2024年我市承办第八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MoCA)暨全国碳市场大会,举办2024武汉市碳招商推介大会,常态化开展“两湖对话”等双碳、气候投融资等交流活动,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已形成碳交易等全口径碳产业链条,成为展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双碳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窗口。2024年9月,我办会同市贸促会在江岸区组织开展中国(武汉)—英国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交流会,协调市内金融机构、协会、企业参会交流,并就我市金融发展情况、远景规划和金融招商政策进行全面宣讲解读,江汉区、武昌区分别作金融科技集聚区、碳金融聚集区专题推介,共同与英国金融科技代表团一行探讨合作新机遇。三是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及上市融资。2025年以来,全市共6家绿色环保上市公司,遴选27家企业进入“金种子”企业名单、14家企业进入“银种子”企业名单。5月,我办帮助光谷蓝焰子公司蓝颖新能源与公积金中心进行沟通,协调公积金中心指导企业进行规范整改,并为企业开具合规证明。蓝颖新能源目前正在进行审计工作,争取年内递交美股上市申请材料。5家企业发行15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136.78亿元。

下一步,我办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双碳”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从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气候投融资试点提质增效、全国碳市场和湖北碳市场扩行业降门槛、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着力,协调金融机构持续为武汉市碳金融碳市场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助力我市低碳发展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