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0302号建议的答复

2025-10-14 10:17
来源:中共武汉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一、国家出台支持新能源车险发展有关政策

新能源车险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初,为解决新能源车投保难续保难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辆保险承保工作的通知》,督促各财险公司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挖掘新能源车险市场潜力,为新能源车险消费者提供更多差异化、定制化的保险服务,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随后发布《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提升行业能力、完善定价机制、加强部委协同等方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新能源车险监管、强化支撑保障等方面,制定了21条政策措施。

二、监管部门积极推进新能源车险创新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今年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引导财险公司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在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了“车险好投保”平台,为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提供了线上化的便利投保窗口,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包括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都可以通过“车险好投保”,登记投保需求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不得拒保,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的问题。2025年1月25日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等。2025年2月28日,第二批紫金保险、大家财险、比亚迪保险等22家财险公司接入平台。后续还将根据财险公司申请继续增加。截至4月25日,“车险好投保”平台已平稳运行三个月,有序承接高赔付风险新能源车险业务,累计注册用户67.62万个,成功接入两批次、共32家财险公司,服务承保新能源汽车50.66万辆,提供保险保障4948.12亿元。

三、我市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举措

汽车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一是加强法制保障。2024年11月,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武汉市政府出台《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明确“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研发、制造、使用、经营等相关的保险产品”。二是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市委金融办积极协调、督促在汉保险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新能源汽车商业车险保障需求,创新优化产品供给,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研究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保险保障。三是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组建由市经信局牵头的智能网联汽车市级联合工作组,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数据(如驾驶行为、车辆性能等)在车企、保险公司、交通部门间合规共享,为保险公司精准定价提供依据。

四、强化窗口指导,引导保险公司提供精准定价

7月2日,我办召集人保财险武汉市分公司、太平洋产险武汉中心支公司、平安产险武汉中心支公司等5家保险机构车险部门召开新能源车险专题座谈会。

会议认为,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存在高赔付率、高维修成本的特征,保险公司保费支出较大,基本是保本微利或亏损运营。新能源汽车保费定价难、定价高的主要原因是“运营”与“非运营”车识别难,新能源车辆维修渠道垄断、维修成本高。降低新能源车保费,需要精准区分营运与非营运车辆,丰富维修渠道、降低维修成本。我办提出,希望各保险公司加强与整车厂商的合作,拓展数据采集来源,依托数据与技术,构建更科学的保险定价模型,更好地识别车辆属性,科学为新能源车定价。

下步,我办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各方合力,推动车管、交通等相关部门在车辆注册登记环节明确标注“营运”或“非营运”性质,并将其信息纳入车险信息平台,为精准定价提供基础支撑;协调各保险机构探索数据共享机制,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为精算提供支撑,实现“一车一价”或更合理的风险分级,实现新能源车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惠及广大车主,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和新能源车辆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