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全方位提升创业投资扶持政策效率
一是出台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金融中心”。市政府将“加快打造全国科技金融中心”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我办组织制定了《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提出实施“实施耐心资本培育行动”,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支持创业投资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我市东湖高新区、汉阳区、武昌区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等股权投资集聚区。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已于2024年9月4日正式揭牌并启动运营,建设有服务大厅、科创金融展厅、科创金融路演大厅及一系列配套空间。自揭牌以来,通过协会、产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服务力量,共同走访企业,挖掘企业金融需求681条,成功促成融资、上市辅导等合作167项。截至目前,已举办62场活动,累计服务企业家次1500余次。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揭牌运营以来,以服务私募基金为核心,提供涵盖基金机构注册、办公、会务、投融对接等一站式、全功能服务,致力于打造私募基金集聚区,以金融活水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基地共存续私募基金及基金机构128家,基金累计管理规模超2300亿元,实缴373.69亿元,基金登记备案管理人28家,基金备案59家,基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2024年荣获“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金牛奖——金牛基金小镇”、中国产业园区“金梧桐奖”创新活力十强等多项殊荣。武昌区依托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长江创投大厦等载体打造金融主题产业园区,形成“一楼一业、一楼一特”的集聚效应。吸引上交所中部基地等60余家金融及创投机构入驻园区;以长江创投大厦为核心打造基金产业集群,强化省、市、区三级科创母基金联动,发挥科创母基金“以投带引”作用,推动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平台等优质项目落户。
三是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体系。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紧紧围绕加快构建“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原则,打造武汉产业发展基金(简称武汉基金)和江城产业投资基金(简称江城基金)。截至目前,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已构建形成包含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母基金、人才基金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成熟期项目进行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000余项。
四是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制度。《方案》中明确提出,优化政府投资基金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国有资本出资、考核、容错和退出政策机制。市财政局已牵头起草《武汉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武汉市政府创业投资类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武汉市政府产业投资类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武汉政府投资基金绩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将推动尽快印发实施。
五是引进长期资金壮大耐心资本。积极拜访相关保险机构总部,以新城科创母基金为载体,积极引入保险资金投资示范区优质产业项目,累计促成项目投资超200亿。今年4月16日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全资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稳行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泰康保险集团120亿元创投基金正式落户东湖高新区。5月7日,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我市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按照“发行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组织企业申报发行科创债。截至目前,8个区14家企业发行科创债,发债对象涵盖科技企业、金融机构、股权机构三类主体,实现“三类主体”全覆盖,其中我市三家股权投资机构通过发行科创债募集资金16.5亿。
六是开展股贷债保担联动。4月18日,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创新局、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印发《武汉市科技企业贷款“共赢计划”试点工作方案》,鼓励银行通过“优惠贷款利率+共赢未来股权增值收益”“认股期权+贷款”和“认股选择权贷款”多种模式平衡科技型贷款收益,促进投贷联动。目前武汉多家正开展积极探索,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推出自主研发的“新苗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模型,线上筛选优质股权投资目标项目,与交银投资等机构形成联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贷联动”精准服务。武汉农商行正积极研究探索“贷款+认股权证”业务实现路径。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等围绕解决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联合创投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推出“投贷担”业务模式,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投机构已投资或已拨款的科创企业,银行最高按照1:1配套信贷资金支持,同时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该笔信贷业务提供政策性担保。
二、关于补齐天使投资发展短板
一是培育天使投资主体。市投控集团持续聚焦早期生态投资布局,初步构建了涵盖“种子-天使-中小”投资的政府产业基金体系。发起设立武汉武创星火种苗基金,并以种苗基金为核心,联合团市委、东湖高新区启动“1+N”科创基金集群合作计划。持续面向全球招募天使基金合伙人,与国内相关头部机构合作,同时支持本地投资机构成长,联合相关产业方共同合作设立天使基金10只,认缴规模35.37亿元。联合基石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15亿元基石中小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成为国家中小企业基金第六批子基金中,在中西部地区落地的首只子基金,也是武汉基金重组后与国家级引导基金合作设立的首只子基金。市金控集团旗下江城基金设立主动管理型科创种子基金——江城创智基金,总规模1亿元,已实缴2000万元,募集省级、区级科创资金和产业天使基金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创,目前已区级资本、产业天使基金资本一同发起设立共4只子基金,管理规模达3.8亿元。
二是建立风险容忍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基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武政〔2024〕12号)明确:主投我市种子期、初创期阶段的亏损,容忍率可达60%;产业基金考核评价综合考虑整体效能,不对单只母(子)基金或者单个项目盈亏进行考核。《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评价,不对单只基金或者单个项目盈亏进行考核;建立健全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投资未达预期的,予以免责;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根据尽责评估情况,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三是与孵化器、众创空间展开合作。政府投资基金已与武创院等创新载体共同设立5只基金,总规模10.32亿元。市科技局组织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及旗下基金、区级投融资平台、各区专业孵化运营管理机构等为项目提供落地支持和服务。邀请基金管理人担任“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大赛、国家光化学及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大赛等赛事评审专家。组建项目调研团队,上门实地了解项目进展,论证项目落地可行性,从融资、市场、政策等多维度对项目落地进行辅导,举行产业落地对接活动,推介具备行业技术优势和落地转化成熟性的优秀项目。武昌区联合孵化器、众创空间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基地引入智慧交通、绿色船舶等科创项目,形成“孵化+投资”生态链。
三、关于多措并举缓解退出压力
一是开展私募股权、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有序推进私募基金份额登记、转让和质押业务,制定《私募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份额转让业务规则》,目前,湖北首单基金份额转让及质押创新业务成功落地,规模为6亿元的基金份额在武汉股交进行质押登记并办理完结。
二是支持S基金发展。汉阳区与清科创业等第三方股权投资服务机构研判,全面摸排全国S基金设立现状,与有意愿设立S基金的投资机构对接沟通,邀请相关资本方参会座谈,探索S基金落地汉阳的可能性;梳理武汉本地国资体系内存量股权基金情况,协助有购买资产意愿的基金对接份额转让需求。武昌区积极引入S基金,支持保险资管等主体参与份额交易,并在中北路金融主轴等区域布局长江创投大厦等专业金融楼宇,集聚湖北省新动能基金等创投机构,探索接续型、重组型交易模式,提升创业投资市场流动性。
下一步,我办将继续与市区相关部门、市投控集团、市金控集团等加强联动,积极完善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投融对接,优化管理机制,畅通退出渠道,补齐天使投资短板,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在加快我市“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武汉之“重”中发挥更多创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