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碳市场金融功能,探索武汉“碳金融”路径
1、建设碳金融集聚区。武昌区已成功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绘制了“碳招商”地图,发布《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正在以中碳登大厦为物理载体,招引国内碳交易咨询服务机构、第三方碳核查核证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力争用3至5年时间构建制度完善、要素协调、市场创新、业态丰富、行业规范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聚集,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碳金融集聚示范区。
2、强化碳金融服务功能。《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武政〔2022〕21号)于6月21日正式印发,明确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事业部、专营机构等。持续开发推广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森林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碳林贷”、绿保贷、低碳信用卡、碳积分账户等碳金融服务产品。
3、申报绿色金融试验区。将发展碳金融作为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要内容,组织拟定《湖北省武汉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努力建成以碳金融为特色、有效服务“双碳”战略的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今年5月19日,市政府已将《总体方案》正式报请省政府,恳请支持申报。
4、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做大做强武汉产业发展基金,主动与省长江基金对接,与各区产业基金联动,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加大发行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0年以来成功申报发行绿色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近200亿元,主要包括固废处置、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水资源治理提升、百里生态长廊、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生态环保项目。
二、聚集碳产业链机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
依托中碳登、湖北碳交易中心和武汉碳清所(筹)优势,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链条服务体系,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服务机构,加强与周边地区协同合作,辐射带动周边省份碳金融业务发展,积极谋划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7月14日-15日,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总结系列活动圆满举办,全国范围内碳市场交易机构、企业、金融机构齐聚湖北武汉,共商全国统一碳市场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极大彰显了中碳登在全国碳市场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截至上半年末,中碳登累计成交碳排放权交易共计5557笔,成交数量共计19350.7万吨,成交金额共计84.64亿元。湖北碳交易中心推出全国首批电、碳市场双认证的绿电交易凭证。省宏泰集团会同人行武汉分行积极争取武汉碳清算所,目前已将组建方案反馈意见上报至人总行。
三、深化产业转型应用,加大科技创新支持
1、支持重点行业低碳转型。支持构建发展清洁能源、低碳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产业圈”,为产业低碳转型提供碳金融支持。市经信局探索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路径,开展工业领域碳排放核算,研究制订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鼓励支持武钢、中韩石化、长飞光纤等一批高耗能企业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加强节能技改;市农业农村局大力发展低碳农业,2022年通过“惠农贷”支持涉及有机肥研发的农业企业贷款300万元,支持涉及农业生物新技术研发的农业企业贷款1500万元;市城建局起草《武汉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和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助力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和运输结构调整,打造低碳交通。
2、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并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技术研发创新,支持我市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车用燃料电池发动及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等绿色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绿色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绿色技术领域市级创新平台给予补贴。
四、强化双碳目标导向,建设零碳示范工程
一是建立我市绿色低碳评价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市地方金融局、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联合发布了《武汉市绿色企业评价指南》和《武汉市绿色项目评价指南》。二是探索生态价值补偿机制,成功实施大型活动赛事“碳中和”。开展“全民助力军运会碳中和”行动,将市民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绿色生活方式产生的碳减排量捐赠给军运会执委会;通过集团捐赠的11万余吨碳汇项目抵消军运会办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建立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全民低碳生活引导机制。三是研究制订《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全市碳普惠机制顶层设计文件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出台稻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类项目的方法学,探索开设个人电子碳账户并拓宽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