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038号提案的答复

2022-10-10 18:01
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在汉金融机构质优量增

截至2021年末,我市共有银行38家、保险公司85家、证券经营机构263家、地方金融组织445家。金融组织体系总体保持平稳,布局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非银机构数量居中部省会前列,实现新增保险省级分公司2家,新增证券分公司3家。2021年,我局支持汉口银行推进完成增资扩股、不良资产处置;支持天风证券扩充资本,完成81.8亿规模非公开发行;支持武汉金控集团提升金融资产规模,实现持牌经营;将金融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持续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引进国金期货湖北分公司、大有期货武汉分公司、国融证券武汉分公司、信达证券湖北分公司、众诚保险湖北分公司、现代财产保险湖北分公司,共6家区域总部金融机构。为做好2022年度全市金融项目招商工作,我局积极联系各区、对接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了解引进新设总部分公司的意愿、落户选址时的参考因素、对我市相关招商引资支持政策的意见建议等,形成《武汉市金融招商项目库》并明确局联系处室联系人,专人负责跟进项目进展情况。

二、金融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科创金融形成我市特色品牌。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科技金融试点终期评估验收,《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出台,下一阶段全国科创金融试点的争取工作同步启动。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如期出台,重点推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绿色金融试水破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6家银行签署1200亿元全国最大碳金融授信,创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全国首单碳配额托管业务、全国首个碳保险业务,开发全国首个碳现货远期交易产品。100亿元“武汉碳达峰基金”设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落户武汉。专营金融分支机构初成体系。在汉商业银行设立科技分(支)行或营业部设立24家,光谷科技担保等专营机构成立,初步建立了符合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组织机构体系。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持续引进。以东湖高新区为承载主体,全市累计引进设立各类金融后台服务机构超过40家,形成辐射全国的金融后台服务能力。科技信贷产品创新推广。科技验收贷、启航贷、高新贷等近百余种涵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创新推出,2021年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106.5亿元,当年增速达到21.8%。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和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已有7家高新技术企业试点融资合计2.3亿美元。科技赋能金融成效明显。我局建设的武汉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简称汉融通)已实现与主要银行的专线直连,接入多部门公共数据,为各类企业精准画像,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助力企业获贷。已入驻银行26家、对接企业9.3万户、促成融资11.7万笔、融资总额2671亿元。科技企业上市占比稳定。推动上交所中部基地、深交所湖北基地落户武汉,培育优秀科技企业,积极对接科创板,建立科创板种子企业库。推出全国四板首个“科技板”“青创板”和“海创板”。目前,我市上市公司总数达92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2家(20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境外上市公司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3家(88家为“专精特新”企业),储备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349家(247家为“专精特新”企业)。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集聚规模化。先后出台《科技金融十五条》《科技金融新十条》《上市十条》《创投十条》等政策,每年2亿元财政预算支持发展科技金融,惠及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和企业超5000家次,集聚科技金融(含股权投资)超1500家。备案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数达179家,管理基金410只,基金规模近1100亿元,占武汉市一半以上。扩大引导基金总规模至100亿元,2022年首期出资20亿元。

三、金融人才机制逐步健全,产学研成果快速转化

优化基础保障,落实人才政策。积极落实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补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在汉金融机构纳入武汉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按规定给予基地企业1-6个月的就业见习补贴,补贴标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计算,强化人才基础保障。同时,落实《武汉市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若干支持政策》,对高端金融人才给予引进奖励、住房补贴、项目资助、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支持,在工作环境、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出国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聘用高端金融人才的金融机构对高端金融人才实施股权、期权、保险保障等长期激励。对引进的紧缺急需高端金融人才实行个性化的激励政策。强化校企合作,选拔金融人才。落实“学子留汉”工程,组织开展“就在武汉,创赢未来”大学生就业招聘系列活动,引导在汉金融机构与高校合作,通过组团举办高校巡回招聘活动,邀请金融机构赴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引才推介等方式解决金融科技岗位对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深化部门协作,对接金融机构。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共同拟订人才服务合作备忘录,探索建立重点企业人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精准有效解决好金融机构“急难愁盼”问题,当好金融单位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依托武汉知交所,转化知识成果。近年来,知交所组织开展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专场对接会,成功推介专利技术成果30余项,现场促成28项合作,签约金额达1.73亿元。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脉冲功率器件技术”、长江职业学院“湖北省益康制药厂19项知识产权组合”分别在知交所挂牌转让,并以58.83万元和1318万元价格成交,后者成交价较挂牌评估价而言溢价率高达76.68%。

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用好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围绕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旅游业、生猪养殖、种业等重点领域,引导贷款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立足壮大行业龙头,持续扩大涉农贷款投放。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530.31亿元,同比增幅7.29%。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便捷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和特点,丰富贷款产品体系,开发随贷随用、随借随还线上“三农”信贷产品。探索推出了农业权易贷、惠农贷、银保贷、农房贷、农股贷等系列支农产品。开展“整村授信三年全覆盖”行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银行利用村“两委”、驻村干部、网格服务站等资源,探索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力争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授信“应授尽授”, 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中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建立健全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缓解“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继续发挥“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政府增信、杠杆放大功能,切实降低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获贷门槛,缓解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纳入体系备案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年化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进一步扩大受益覆盖面。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市“新型政银担业务体系”新增小微、三农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4531笔,合计金额30.54亿元。

五、金融生态环境净化,风险防范及时有效

大力信用培植工程。会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武汉市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信用培植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武银营[2022]13号)》,将做好中小微企业信用培植作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工作予以推进,力争全年成功培植中小微企业200家。积极开展地方金融组织分类评级。2021年对全市113家小贷公司开展分类评级、对94家典当开展年审评级工作。开展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分支机构清理规范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分类处置。发挥市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作用。该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各类舆情信息收集、企业全息画像、关联方拓扑图等对全市涉及金融风险企业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在综合利用多方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以大数据挖掘、云计算为技术支撑,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设立了“白鳍豚指数”分析模型,通过企业非法性指数、投诉率指数、收益率指数、特征性指数、传播力指数等五个维度数据,综合分析计算出企业风险程度,2022年5月实时监测企业48.69万家,发现风险隐患企业865家,督促各区及时应对摸排、依法处置。畅通咨询投诉渠道。针对群众咨询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强化回应质效。将金融机构投诉办理人员标识为联系经办人,减少中间信息传导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处理投诉工作规范和工作纪律,编制《银行、保险类投诉件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实行投诉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全面提升投诉办理效率。2022年1-5月,我局办理各渠道咨询信访投诉件总量达6917件。其中,办理市民热线电话咨询投诉件6401件,办结率100%,满意率达90%以上;办理阳光信访件172件、国家信访局重复信访件7件;办理武汉市全媒体监督平台咨询投诉件9件;办理金融网咨询投诉件32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