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关于对市人大十四届六次会议第20210111号建议的答复

2021-09-02 16:04
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一、引导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

积极协调推动在汉银行机构向总行争取更多单列规模、定向指标投放本市;组织召开2021年武汉市金融工作推进会,向在汉银行机构压实2021年全市普惠金融等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启动信用培植工程试点工作;引导在汉银行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网点布局,改进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体验和流程。加大向小微企业信贷倾斜力度,推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高于贷款整体增速,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

二、认真做好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贷款工作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21〕5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不含房地产、金融和类金融企业)2021年新发放贷款(含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按照单户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额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给予贴息,贴息利率不超过贷款时市场报价利率(LPR)加50个基点,贴息期限自贷款发放日至2022年3月31日,最长不超过1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2021年新发放贷款,按照单户不超过50万元额度比照执行。截至2021年6月末,“汉融通”累计入驻市场主体76936户,累计融资规模达1166亿元。2020年至2021年6月末期间,累计为纳入纾困专项资金支持名单的企业贴息10.07亿元,累计支持企业25292户(次)。贴息资金的申报、审核、发放可以全程网上办理和跟踪进度,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三、设立首贷中心,提高融资对接效率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与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共同筹建的武汉市首贷服务中心已经正式上线。该中心以“汉融通”为载体,在平台开设“首贷服务中心”专区,以未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培植对象,通过整合归集信息资源、建立配套机制等措施,缓解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融资对接效率,降低融资门槛,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覆盖面明显提升。

四、完善汉融通平台功能,推广“301”线上信贷模式     

深化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众邦银行、农行对接模式,加快在汉其他银行银行机构与“汉融通”平台的对接,提升“汉融通”平台“301”业务规模,帮助中小微企业利用纳税等信息,方便快捷地获得纯信用贷款。推动银行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审批方式,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减少申贷材料,提升信贷审批时效。

五、推广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加大融资担保力度

武汉市2020设立了“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武汉光谷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两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申报武汉市夏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初步建立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扩大政策性担保覆盖面,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力度,2021年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会同市财政局、再担保集团与多家银行及融资担保公司签署《湖北省新型政银担合作协议(武汉区域)》总量近800份。2021年4月,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会同市财政局印发了《市财政局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关于印发<武汉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于符合条件的业务给予风险补偿及保费补贴,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率。2021年共为4427户企业开展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金额35.78亿元。

六、构建“小网格”,推动融资“大服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金融机构将工业类纾困企业按照“存量行、开户行、意向行”和所在区、行业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企业、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的纾困“网格”服务组,“网格员”随时在线服务。依托纾困“网格”服务组,组织银行和担保机构直接下企业对接;联合园区、协会组织小规模、多频次的产融对接和银企面对面交流;联合咨询、金融服务机构逐户排查纾困企业融资进展及困难问题;组织金融专家采用线上交流、线下座谈走访等方式针对企业个性问题开展“一对一”、“手把手”辅导,为企业贴身定制和优化融资方案;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企业融资方案,组织金融和服务机构编撰“小微企业融资常见问题分类指引”,给更多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参考,有效提高了企业融资获得性和精准度。截止2020年12月,融资服务专项行动共对接企业9000余家次,开展47场座谈交流,走访企业110余家,工业企业成功融资262.82亿元,占企业申报融资需求的74.7%。

七、“产融结合”助力创新发展

2019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金融机构和光电行业协会组织“光电产融加速计划”,通过孵化培育光电行业高成长性企业,助力企业管理、经营、品牌、产业、资本全面升级。2年间,报名参加“光电产融加速计划”项目的企业2000余家,围绕重点培育的近100家企业组织专项辅导、问诊、资源对接各项活动80余场,部分企业经营业绩涨幅20%-50%,已有4家企业进入了上市重点培育和专项辅导,1家企业正在准备IPO。2020年,通过联合高新产业协会举办“黄鹤之星CEO特训营”,联合汽车零部件行业打造“精益标杆企业”等,围绕资金融通、模式优化、市场拓展、产业协作、市值成长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系统诊断、培训和服务,帮助企业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吸引和获得投资机构和龙头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实现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八、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质效

发扬“店小二”精神,对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融资问题做到持续跟踪服务。协调督促各银行机构加派人手,组建专营团队,加强服务意识,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尽快受理,当好企业的财务顾问;协调推动银行机构针对纾困工作,出台专门的考核奖励、容错免责制度,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打消工作人员顾虑,鼓励引导工作人员放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