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金融科技创新为动力助推金融服务优化
金融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金融业加速应用,并逐渐渗透至各个领域,正在改变金融生态格局。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总行出台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了未来三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规划相关要求,我市正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制定新型智慧城市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制订《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2020-2022》,提出打造中部现代金融中心的目标,打造企业金融创新模式,依托城市大脑的企业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资金需求的快速匹配,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打造企业融资服务的“武汉效率”。
二是推动区块链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研究制定《武汉市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在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应用方面,推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一是打造开放式、扁平化的政银企服务平台,降低融资风险和成本;二是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运用电子合同存证、数字化确权、信息交叉验证、可信溯源等方式,实现供应链上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统一,提高金融风控监管水平,赋能实体经济;三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结算、数字资产管理和交易等方面的应用。根据工作分工,推动区跨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由市金融局会同人行武汉分行组织实施。
三是发挥金融科技优化金融生态。建成“汉融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该平台于2019年12月27日上线运行,该平台及时发布惠企政策和银行信贷产品,依据企业合法授权,采集企业信息,通过对企业工商、财务等信息的初步评价,将信用较好的企业推送至银行,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实现了政策信息发布、企业信用评价、金融产品展示、银企融资对接等线上功能,截至2020年8月末日,“汉融通”平台上25家银行已发放贷款近640亿元。由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承建并推广的“金融网点通”手机应用,为企业、商业银行以及人民银行搭建了一座沟通交流桥梁,自2019年9月以来,通过该平台累计接收金融机构提交的变更资料388件,办理审核通过304件,简化了操作流程,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开展金融科技应用风险专项排查工作,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以下简称APP)实名备案工作,指导其在APP备案管理系统上完成机构信息注册和APP信息登记,切实提升了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四是探索“标准+普惠”模式问题。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2016年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云闪付、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业务在公共交通、健康医疗、校企园区、便民缴费等重点便民场景推广应用,并于2018年底完成武汉地区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完善改造工程,实施POS终端非接改造及流程优化,打造非接支付无障碍受理示范区。加大金融标准宣传力度,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线上微刊宣传金融标准在小微金融、普惠金融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应用,鼓励辖内机构在进行国际贸易、跨境交易时运用LEI,帮助企业提升国际认可度和信任度。持续推进金融标准实施工作,2020年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以推动金融标准实施为契机,探索金融标准实施路径,建立辖内金融标准实施工作机制,形成常态化推进金融标准实施工作的格局。
二、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今年,我市出台《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致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抢占数字经济“风口”,力争用3年时间,使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我市将抢抓金融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快完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建设,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持续优化“汉融通”平台功能。进一步整合税务、社保、市场监管、公积金、水、电、气等政府大数据资源,优化“汉融指数”,推动“汉融通”平台与相关银行系统直连,加快消除平台上待调查、待处理环节的“堰塞湖”,提高融资对接信息处理的效率,推动形成政银企三方对接服务的“武汉模式”。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促进“汉融通” 平台与各行业部门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
四是合理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提案提出的借鉴重庆市、浙江省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的建议,对于探索符合本地普惠金融供给需求的金融标准化建设路径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后续我市将在试点机构开展金融标准实施工作,对试点机构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将金融标准作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