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 20200311号提案的答复

2020-09-14 12:00
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一、建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竞争力。

一是印发《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行动方案》,建立以创业天使导师团为基础的志愿服务队伍,为中小企业无偿提供政策、法律、金融、管理等咨询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管理水平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盈利水平。

二是制定抗疫惠企综合性政策文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政策措施》(武政办〔2020〕11号),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保障企业用工、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优化提升服务五个方面提出 21 条惠企措施。

三是印发《市经信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专项行动方案》,联合10家银行、4 家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园区、服务机构建立网格化融资服务体系,贴身定制和优化融资方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四是由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牵头,深入开展行长对接特别行、首贷培植特别行、主办银行特别行、政策宣传特别行等四大特别行活动,深入走访企业,摸排企业融资需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实际困难。通过公众号、长江日报等多种渠道,以政策汇编、微刊等多样的宣传方式,向企业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其中,针对创业就业及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广创业担保贷款,努力提高企业和个人对各项金融优惠政策和产品的认知度,加快银行和企业、个人的对接进度,提高贷款覆盖面。

二、建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一)加强相关政策支持。一是印发了《关于完善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发展的意见》,对已纳入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备案的融资担保业务,担保对象被列为武汉市直接服务疫情防控企业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免收担保费;对其他武汉市小微企业减半收取担保费,年化担保费率降至 1%以内;市财政给予融资担保机构符合要求的担保业务总额 1%的保费补贴。截至今年 8月末,已有10家担保公司、13家银行签订了新型政银担合作协议,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项目执行不超过 1%的担保费率。二是印发了《武汉市新型政银担合作财政政策工作指引》,对融资担保机构补贴申报、第三方机构审核、政府资金拨付、监督管理等有关内容进行了明确。三是印发了《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设立方案》,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区共同做好面向小微企业服务的市属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工作,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成立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武汉市成立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注册资本预计为 20 亿元,首期实缴出资 8.1亿元。该公司专注服务我市小微企业、“三农”、“双创”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市场主体,坚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准公共定位,坚持保本微利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公司“揭牌即营业”,以服务中小微企业“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揭牌后的15个工作日内,与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等银行一起,向 661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政策性担保贴息贷款超过4 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4家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极大地缓解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的资金压力。

(三)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切实减轻创业者和用人单位负担,解决城市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和创业就业,根据财政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通知》等文件,积极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加强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2020年预算足额安排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 6,188 万元,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有序稳定发展。

(四)进一步发挥担保机构作用。我市现有政府控股、参股的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共计12 家,截至7月 31日,融资担保在保余额 83.12 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贷在保余额 8.34 亿,共计874 笔。包含民营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业务在内的中小微企业在保余额为48.51亿,共计1514 笔。为扩大小微企业担保覆盖面,我市以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各区签约时间周期长、情况差异大、推动进程慢等系列问题为导向,由市级财政出资,采用后期统一结算的方式代表各区政府与省再担保集团、融资担保公司及银行机构签订了《湖北省新型政银担合作协议》,填补了我市“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的空白,构建了政银担企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截至9月17日,纳入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的10家融资担保公司,13家银行机构累计发生融资担保业务10.6 亿元,担保户数 1055 户。

(五)纾困专项资金贷款贴息。今年以来,为应对我市新冠肺炎疫情,着力缓解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压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根据《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关于设立武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的要求,印发了《武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首期贷款资金规模为200亿元,由在汉各银行机构综合运用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优惠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市财政予以全额贴息。今年5 月,为更大力度支持我市中小微企业活下来、强起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再增加 200 亿元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由市发改、经信、商务、农业农村和城建部门收集纾困企业名单,市金融局督促各银行金融机构抓紧对接融资需求。8 月6日,我市 2020年上半年第一批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贴息资金 2400 余万元全部拨付到位,惠及1387家企业。9 月11日,向 21家银行拨付了第二批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贴息资金,9 月15日所有银行拨付完毕,惠及1986 家企业,贴息金额近 5200万元。

(六)推动银行提高信贷审核时效。按照《中国银保监会湖北监管局关于湖北银行业和保险业加强服务民营企业的通知》和《武汉市关于进一步优化获得信贷营商环境的意见(试行)》要求,督促各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减少申贷材料。根据各行上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8月末,我市小微企业获得信贷的环节平均为4.6个,获得信贷的时间平均为9.84 天,获得信贷的申贷材料平均为10.10个,信贷审批时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七)推动汉融通301贷款模式上线。8月31日,市地方金融局会同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启动 “301”贷款模式上线仪式。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小额信用贷款需求,在“汉融通”上创新推出"3分钟申贷、0人工干预、1秒钟放款"的纯信用、全线上贷款产品,让企业足不出户获得贷款,最大限度给予企业便捷的金融服务。下一步,我市将强化"店小二"服务精神,以“301”贷款模式为抓手,深化与税务、社保、工商、大数据局等市直部门的合作,深入挖掘政府大数据的金融价值,依托“汉融通”为在汉金融机构创新线上金融产品提供支持。

三、建议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一)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围绕管理,出台《武汉市信用信息目录》和《武汉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围绕应用,出台《武汉市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围绕联合奖惩,制定《武汉市加强和规范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实施意见》、《武汉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实施方案》、《武汉市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办法》;围绕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制定《武汉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监管,制定《武汉市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信用监管实施细则(试行)》、《武汉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各区、各部门在红黑名单管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用信息应用和联合奖惩等方面分别制定实施细则。全覆盖式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为我市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规范和遵循。

(二)构建信用监管机制。加强事前信用承诺,印发《武汉市关于全面建立信用承诺制度的通知》,市场主体出具信用承诺书 22万份。强化事中信用监管,基于归集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建立个人、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结合公共信用评价、行业信用评价等,市场监管、环保、税务等 20多个行业部门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监管;东湖高新区全国首创“八双五联”全闭环信用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的新型信用监管体制,建立涉金融失信债务人重点关注名单制度,将金融领域内存在债务失信行为但严重程度尚未达到黑名单认定标准的一般失信债务人纳入重点关注名单管理。

(三)推进信用联合奖惩。召开全市信用联合奖惩专题会议,落实国家部委联合奖惩备忘录,发布红黑名单60余批次,组织开展失信专项治理,299个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推行使用信用记录,产生联合奖惩案例 4.5万个,办理信用修复600笔,信用信息应用荣获全省“特色创新奖”。多部门开展征信市场整治工作,对注册名称或经营范围带"征信"字样的机构,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录库,分类清退不符合要求的征信机构,并在《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展政策宣传。

(四)涉企信息一网共享。建成并推广运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全市各职能部门和各区登记审批和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并与“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数据的大集中、全归集、快交换。截止目前,平台的市、区两级单位用户达到575个,用户1487个,“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向市、区两级单位全口径开放了全省900 万市场主体的注册、变更、注销、年报等基本信息,累计归集市、区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56.7万条,全部记于企业名下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为推进信用信息运用、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推进社会共管共治奠定了基础。

(五)优化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政策措施》将应急资金的支持对象拓展到中小企业,将企业法人或者股东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实际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纳入支持范围。2020年2月1日至 2020年12月 31日,对使用市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的企业,免收资金使用费。在原来7家合作银行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与银行的沟通协调工作,截至9月13日,今年共发放应急资金225 笔 22.98 亿元,同比增长 59.05%。同时,为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及时开展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利息和担保费补贴项目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目前,小微工业企业利息和担保费补贴 3144 万元已完成拨付,金额比去年增加了 88.7%,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四、建议加强民间金融信用建设,营造宽松的民间金融发展环境。

(一)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了1个平台、1个网站,结合信用 APP、微信小程序及公众号、支付宝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政务服务自助系统等N个终端的"1+1+N"线上线下立体式体系。归集信用信息5.04 亿条,公示各类信用信息近 500 万条,实现了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查询、应用及信用评价、信用监测等服务功能,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企业信用查询 319 万次,企业信用报告 120万份,市信用平台开展对各区、各部门开展信用状况监测、评价。2017年、2018年,我市信用平台网站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特色性平台网站”奖;2019 年我市获评第二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二)创新信用平台应用。一是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并宣传相关政策,督促各类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小贷公司入驻平台。二是将市信用平台、武汉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武汉市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平台)对接,加强“银-企-信”三方互联互通,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供金融机构授信参考,降低信贷风险,让银行机构“敢贷、愿贷、能贷”。截至 9月 21日,汉融通平台入驻市场主体 62171户,已成功融资17896 笔,融资总金额达 671.89 亿元,切实加大了对守信主体的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了企业贷款周转成本,极大地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探索推进“信易批”、“信易行”等“信易+”服务,守信者获得感增多。四是提升征信查询服务能力,目前武汉市已有征信查询服务网点 36 个,自助查询机数量 43台,“征信查询半小时服务圈”基本形成。五是开展区域综合性、行业信用和“标杆信用社区”创建试点,引领带动信用体系建设。与长沙、合肥、南昌等城市建立了区域信用合作机制,与杭州、南京、郑州、苏州等城市建立了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推动区域信用联动发展,受到了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

(三)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弘扬诚信典型,选树“诚信企业”30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690家。组织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征信业务知识竞赛”“中小学生诚信文化主题征文”等各类诚信主题活动;武汉电视台“诚信武汉”专栏播放诚信宣传节目15 期;会同新华社联合开展 2019武汉市信用典型案例和优秀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信用中国”、新华社、人民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城市信用环境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得到优化; 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开展多期征信知识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