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108号提案的答复

2020-09-11 10:20
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一、关于政策支持

我市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和调整相关市级非常设机构的通知》(武政办[2019]106号),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卫健委办公。目前已形成由市卫健委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开发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武政规[2018]32号)和《关于印发武汉市企业挂牌奖励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武金文[2019]83号)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对企业挂牌和上市进行奖励,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健康产业企业筹措发展资金。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成效显著。全球领先的大健康行业1213家企业参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万人参观参会,签约70个项目上,合同金额1500多亿元,组织29场高规格论坛,吸引了全国1.2万名专业观众,有力促进了国内外涉足大健康产业的金融保险等机构与相关企业对接。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筹建。进一步优化国有金融资本配置格局,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原订第二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暂停,我市正积极探讨健博会线上办展模式,建设展会线上平台。向全球展示我市大健康发展政策,推进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关于金融服务支持

我市按照《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以专项财政资金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首期200亿元支持产业发展。明确各区将构建包括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投资体系,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组合拳”。鼓励相关企业通过新三板、科创板上市、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股权债权融资形式实现融资。我市境内上市公司61家,其中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7家(人福医药、健民集团、马应龙、九州通、塞力斯、海特生物、明德生物),占比11.48%。截止到2020年6月,我市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3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713亿元,同比增长13.35%,全市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638.61亿元,较年初增加377.50亿元,占新增企业贷款比重为19.50%。按行业划分,制造业比上年新增319.30亿元增幅第一。

三、关于人才引育支持

市委组织部制定大健康国家产业基地专项人才发展规划,谋划实施大健康产重大专项引才计划。支持金融保险类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引进人才用人单位提供安居落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生活配套、引才补贴等“一揽子”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方案。

四、关于信息平台支持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市在2019年12月搭建全市金融服务综合平台(简称汉融通平台)成功上线运行,构建完善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司法等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到7月27日,“汉融通”平台上,22家银行机构成功发放贷款13051笔,金额共计575.03亿元。下一步,持续推进平台信息在大健康产业金融信息建设,让政府平台发挥更大作用,让大数据运用提升服务质效,让企业在汉创业融资获得感更强。

五、关于大健康金融体系建设

2019年4月,市政府发布《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和《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有关金融的6个方面共15条配套支持措施。同年6月,组织武汉大学金融、保险专家开展行业调研并启动《武汉市大健康金融发展规划(2019-2035)》课题研究, 12月底完成初稿。该规划已列入武汉市2020年重大行政决策项目,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环节,计划在今年9月出台。为金融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创造政策条件。

该规划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出台服务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金融规划,做好金融资本引领作用,为实体经济服务,加大产业金融的配套和赋能建设,是如期实现大健康产业规划中提出的中长远目标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障。规划主要内容:一是为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配套和赋能,推进大健康产业金融资本市场集聚;二是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以服务大健康产业为样本,推进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形成金融新业态,推进武汉市新金融经济的发展。下一步,金融规划正式出台后,全市将以规划为蓝本,市直有关部门以各区政府开展规划细化推进工作,联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形成若干个具体实施方案,共同推进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