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贷款期限能达到84个月,真是超长期的消费贷款。”来自北京的赵女士近日发现,她在招商银行APP上可以申请的贷款期限悄然变长了,贷款利率也低至2.58%。
近日,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升级消费金融信贷产品供给,率先上调消费贷产品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部分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额度从20万元调升至3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放宽至7年。
此举也被视为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助力释放消费需求、提振经济的积极举措。
新变化:“提额”“延期”迅速展开
3月26日,《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在建设银行APP中,“快贷”的申请额度已经可以达到30万元,年化利率为2.80%起。光大银行的“光速贷”贷款额度也已经提升到30万元。
个人消费贷产品阶段性“提额”和“延期”的调整已经迅速展开。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
在相关政策指引下,已有多家大型银行率先调整了消费贷款产品的额度和期限。据光大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该行已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并优化个人贷款期限政策。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在期限方面,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中国银行将“中银E贷”产品最高额度由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同时还将线下审批、线上用款的“随心智贷”产品的最高额度从30万元提至50万元。据客服人员介绍,“随心智贷”贷款期限已经由最长3年延长至最长5年。
据工商银行客户经理介绍,该行的“融e借”作为互联网贷款用于消费时,额度也调整为不超过3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7年。
银行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已收到相关政策,各行调整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个人消费贷产品将迎来一波调整潮。
新影响:更好地满足大宗消费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消费贷款利好政策的推出,是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和全方位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表现,也是商业银行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消费环境、商品价格、居民收入等都发生了变化,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并适当简化对资金用途、流向管控的要求确有必要。”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这种背景下,适当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合理延长贷款期限,放宽相关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大宗消费需求,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在供给端优化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推动符合条件的客群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将潜在消费意愿落地为真实的消费行动,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消费潜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以汽车、医疗、装修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消费受益十分明显。在贷款期限延长至7年、利率整体下降的情形下,贷款者的月供将减少,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消费支出。
以汽车消费为例,部分消费贷可享受“以旧换新”专项补贴,叠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项优惠,消费成本将显著降低,实质上打开了耐用消费品金融的市场空间,也能有效推动释放消费潜力。
新要求:优化管理与加强风控
事实上,在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正加速布局消费贷业务。多家银行推出的消费贷利率已低至“2”字头,此前,宁波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在叠加优惠券后最低降至2.49%。
本次消费贷款额度的提升,突破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20万元的规定。在专家看来,对消费公司发放的消费贷款也可以考虑提额。
“消费金融公司发放消费贷款的20万元额度上限,是2013年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的,至今已有12年。”董希淼表示,上述放宽额度的要求针对商业银行,接下来应考虑将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贷款额度上限提高至30万元以上。同时他提到,应进一步优化对消费贷款的管理要求,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客户资质、需求和风控能力,与客户协商自主确定贷款额度、利率、期限。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政策的放宽也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
对此,李一帆表示,银行业需始终致力于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资产质量整体向好,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深耕发力:一是充分理解监管政策要求,结合市场形势稳妥调整展业策略,持续增强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实现市场份额和资产质量兼顾。二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贷前客户信用评估,做好用户画像,强化资质审查。针对不同类型客户,设计差异化、定制化的信贷产品和营销策略,推动产品定价和客户风险水平更加合理匹配。三是在贷后阶段,通过定期回访和实时监测,避免资金违规流向其他非消费领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保障消费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