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A股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出炉,各行零售信贷业务的“成色”逐渐清晰。《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年报发现,过去一年上市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继续在追求量、价、险的平衡中稳步前行,在此过程中也不乏一些结构性变化。比如,信用卡、个人消费贷两项与消费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出现了差异化走势:前者面临增幅放缓甚至“缩水”压力,后者则实现了较快速的增长。
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个人消费贷无疑是2025年金融产品中的“顶流”,其额度、利率、期限将如何走,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上市银行高管层普遍表示,将加大促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推出与当下消费场景更适配的产品。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有行业高管明确提出,要“防止价格内卷式竞争”。
信用卡业务进入调整期
发卡量下滑、不良率攀升、交易额缩水……从年报来看,在经历一段时间快速增长后,去年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进入调整期。
国有大行方面,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7万亿元,但信用卡不良率从1.66%升至2.22%,出现明显增长。交通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94%,但不良率也从2023年的1.92%升至2024年的2.34%,反映出一定资产压力。工商银行、农业银行2024年信用卡透支余额虽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但工行信用卡消费额、农行信用卡不良率指标也出现了一定波动。
与大行相比,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出现的调整更加明显。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相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29.95万户。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同比均出现双位数下滑。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由5206.91亿元下滑至4878.82亿元;信用卡交易量2.44万亿元,同比下降10.13%。常熟银行2024年信用卡贷款余额由2023年末的47.96亿元降至28.78亿元;信用卡不良率从2023年末的1.40%升至4.14%,背后反映出的风控压力不容小觑。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持续呈收缩趋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内部来看,信用卡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产品设计陈旧,在息费披露、获客营销方面均有提升空间。从外部来看,与信用卡类似的信用支付类业务,依托互联网大厂流量优势,不断更新迭代产品体系、运营手段,成为信用卡产品强有力的竞争者。
“部分机构降低准入门槛、粗放扩张,也可能导致贷后存在较高压力,故不得不主动收缩。”苏筱芮告诉记者。
为了寻求破局之道,多家银行均在年报中表示,将继续通过完善场景化建设、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来做优信用卡业务。
年报之外,围绕信用卡业务展开的改革已经落地。记者注意到,年初至今,交通银行已关闭3家异地信用卡中心。对此,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随着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的阶段,信用卡中心集中直接经营的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出于更好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交行将信用卡的业务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
个人消费贷投放提速
信用卡业务调整不断的同时,上市银行个人消费贷业务呈提速趋势。
记者梳理年报发现,2024年多家上市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或投放量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大行中,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211.95亿元,同比增幅达28.3%。农业银行居民消费贷款投放5616亿元,同比增幅达39.8%。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幅25.21%。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达到90.44%。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增幅31.38%。兴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73.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8%。中小银行里,重庆银行、晋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均超过50%。
从资产质量来看,记者注意到,在银行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消费贷资产压力整体可控,但部分银行面临较大压力。比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分别为1.04%、1.12%,资产质量持续转好。而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从4.44%飙升至12.37%。
对于个人消费贷增长的原因,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记者介绍,去年以来,我国实施“两新”政策扩大居民消费。上市银行增加消费信贷投放,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新”落地实施。同时,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边际转好,也有助于居民消费贷需求增加。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课题组撰文指出,创新适应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的产品服务,丰富个人消费贷、经营贷产品货架,持续提升线上产品服务效率和质量,优化客户体验,这是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来应对低息差环境的方式之一。
防止价格内卷式竞争
展望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发布为金融支持促消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多家上市银行高管均表示,将投入更多“真金白银”提振消费。
据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介绍,为落实好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农行将组织实施“以旧换新”信贷倍增计划。优化消费金融政策和资源要素保障,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用途等方面,增强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
“2025年,中国银行计划投放超万亿贷款、创造千亿财产性收入、投入百亿消费补贴和减费让利、覆盖上亿境内外消费者。”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表示,中行将积极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国潮消费方面,中行推出老字号国潮馆,助力品牌产业升级;在绿色消费方面,在手机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专区,支持客户累积碳能量值并计划上线碳能量兑换微信立减金活动。
“信用卡、汽车金融以及个人消费贷等产品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的消费场景非常契合。因此,要尽快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调整额度、期限等,尽快有所作为。”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提出,消费领域对公业务也存在机会,平安银行将关注文旅产业、智慧商圈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机会,并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多家上市银行已纷纷发布促消费行动方案,多举措支持老百姓“敢消费”“能消费”。与此同时,为进一步降成本、拓市场,银行个人消费贷利率也在持续走低。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报告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个基点,同比下降28个基点。3月,不少银行消费贷利率还在继续下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强化信贷支持促消费的同时,也要兼顾发展与风险。
林立明确,在开展消费金融过程中,“要以更大力度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做好量价协同管理,坚持风险定价原则。防止价格内卷式竞争,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秩序”。
娄飞鹏表示,银行消费贷利率降低有助于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在此过程中如果利率过低,可能为银行净息差造成更大压力,不利于银行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需要针对消费贷借款人的资信状况等进行差异化利率定价,并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更好服务居民消费。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