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积极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盐城农商银行围绕制度根基、闭环管理、全员防线三大支柱,系统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有效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筑牢制度根基,完善治理体系。一是健全治理架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声誉风险管理各个环节。涉及声誉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一律纳入党委会议事范围。强化公司治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声誉风险管理责任体系,由董事长担任第一责任人,董事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分别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督责任和管理责任。在各网点设立声誉风险联络员,形成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并完善《江苏盐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尤其面向贷款审批、理财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关键领域,实现制度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涉刑案件调查环节新增舆情风险管理流程,在理财产品销售环节明确信息披露标准,从源头上防范声誉风险。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月度自查、季度排查、年度评估”工作机制,每季度开展声誉风险隐患排查,每年组织全面评估。今年以来已完成3轮全面排查,同时建立典型案例库,收录近年来的典型案例,为员工培训和工作参考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闭环管理,实现全程管控。一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组建专业监测团队,配备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主流媒体平台的全天候监测。监测范围涵盖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不同媒体渠道,特别加强对本地论坛、公众号等区域传播渠道的监控。系统设置重点监测关键词,今年以来累计监测信息100余条,识别潜在风险24起。二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三级响应体系,将声誉事件按照影响程度划分为轻微、敏感、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分别制定差异化的处置流程和时限要求。特别重大声誉事件要求1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4小时内完成初步处置。与市委网信办、公安网警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设立专线联络渠道。今年以来,协同处置重点舆情12起。三是建立修复评估机制。实行声誉事件闭环管理,建立处置后评估制度。每起声誉事件处置完成后,限定20个工作日内完成深度评估。建立处置效果跟踪机制,通过客户回访、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评估处置成效。今年以来已完成18起声誉事件的深度剖析,据此优化5项工作流程。
激活全员防线,培育内生动力。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年度培训计划,作为盐城市农商银行行业管理组,牵头组织开展舆情管理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舆情识别、应急处置、媒体沟通等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为培训学员搭建系统的声誉风险管理知识框架。二是培育企业文化。通过内部宣传、文化建设等渠道,持续传导“声誉创造价值”“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理念,引导员工深刻认识到自身言行与机构声誉紧密关联,自觉规范日常服务与客户交流中的一言一行,将维护品牌形象内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三是畅通内部沟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界限与纠错流程,营造敢于担当、宽容失误的内部环境。鼓励员工主动报告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对主动报告且在风险化解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员给予适当激励,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声誉风险防范、共同守护我行稳健经营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盐城农商银行将持续深化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的预见性、精准性、有效性和长效性,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