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时,这片热土便承载着探索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8年来,雄安新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金融服务需求,把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作为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政策—产品—市场—监管”四位一体绿色金融生态,绘就绿色发展的时代画卷,一座“未来之城”的绿色金融创新脉络日渐清晰。
2025年二季度,雄安新区绿色贷款余额达1463.63亿元,较2021年增长6.1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3.5亿元。
构建绿色金融制度高地
雄安新区以顶层政策设计为抓手,推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贷”,推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精准共振,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央行资金池+财政杠杆”复合降本机制,实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财政支持政策的有效协同。制定出台《关于推动雄安新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绿色金融特色机构建设,对发行绿色债券企业及主承销商给予奖补。首创《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前置绿色信贷认定管理办法》,将绿色信贷认定环节前置至建造阶段,解决信贷与认证期限错配难题,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支持绿色建筑项目3800余万平方米,获银行授信超2000亿元,实现减碳约70万吨。
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
雄安新区坚决落实“两山”理念,聚焦绿色低碳产业需求,打造多层次、全链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生态环保基金,引导撬动金融要素支持雄安新区生态高质量建设;落地全国首单地热供热收费权绿色ABS“建信资本—中石化绿源雄安新区地热供热收费权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规模3.16亿元,进一步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年可替代标准煤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4万吨;创新绿色信贷新模式,采用“信贷+反向租赁”,实现新区首单绿色地热资产融资租赁业务落地,盘活存量资产超5亿元;推出河北省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减碳绩效绑定,落地首笔碳排放权跨境交易结汇业务;打造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双碳+光伏+融资租赁”数字化业务新模式,该模式以雄安新区刘李庄镇辛庄村农户为试点,创新性加载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功能,电网企业为农户结算发电收入后,依托智能合约自动向设备出租公司支付租金,剩余收益由农户全额享有,实现“零资投入即享收益”。
筑牢绿色金融风控根基
雄安新区充分发挥数字城市先天优势,打造“一平台两体系”数字化监管架构,上线“金融服务直通车”平台,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实现绿色信贷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化,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打造区块链资金穿透体系,对“雄安建设发展贷”等政策工具实施全流程链上监管,确保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100%直达绿色项目,财政贴息精准滴灌。
同时,雄安新区开发绿色项目智能风控模型,基于历史违约数据与气候敏感性分析对地热开发、光伏运维等项目进行风险分级,2025年二季度,绿色贷款不良率保持0.002%低位。
激活产业低碳升级动能
面对雄安新区三县关停、改造提升的千余家传统产业企业,雄安创新“诊断+金融”赋能路径,印发《工业诊断力量培育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团队为140余家转型企业出具定制化报告,锁定节能改造、工艺升级等关键节点;对传统产业企业贷款融资提供贴息支撑,累计拨付约1.4亿元补贴,推动雄县立亚包装联合中国科学院建成生物降解材料研发平台,实现传统包装向全降解材料转型。
雄安新区用8年探索证明,绿色金融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创造的新引擎。从“千年秀林”的生态本色到地热ABS的绿色资产创新,从数字人民币的普惠场景到国际绿证的跨境突破,一条“政策引领—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转型”的绿色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雄安将继续坚持制度创新激活市场,让绿色金融活水精准浇灌转型企业;坚持科技赋能筑牢根基,以数字化破解碳核算与融资匹配难题;坚持开放合作引领标准,贡献绿色金融改革的“雄安方案”。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