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架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

2025-08-15 10:3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地处赣南革命老区核心的赣州市,立足生态禀赋与发展需求,从“政策筑基、机制护航、激励引领、产品突破”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条以绿色金融撬动生态价值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政策筑基:立柱架梁,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赣州市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深度融入《赣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政府性绿色担保等关键领域锚定航向。同时,构建起以《赣州市发展绿色金融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碳减排重点领域贷款发放工作的通知》《赣州市绿色普惠金融识别目录》为核心的“四梁八柱”政策框架体系,为优化信贷结构、精准识别项目提供了清晰指引。坚实的制度保障催生澎湃动能: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160.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4.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比显著提升2.2个百分点,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加速聚集的态势已然形成。

机制协同:握指成拳,构建高效联动格局

绿色金融非一域之事,需多方聚力。赣州着力构建“几家抬”统筹协作体系:

市级统筹强牵引。建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协调机制,由市领导定期调度,召集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合力攻坚金融“五篇大文章”,畅通绿色主体融资渠道。

部门联动破梗阻。凝聚市发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及金融管理等部门合力,精准滴灌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签署战略协议,共建绿色企业(项目)库,已精准推送项目87个,融资需求高达224亿元。

县域传导促落地。创新建立县域金融管理与服务“一平台两机制”,将绿色金融政策精神与要求高效传导至县域,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显著提升基层绿色金融履职效能。

激励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内生动力源泉

赣州深谙“指挥棒”与“助推器”并重之道:考核评价树导向。将绿色贷款规模与增长纳入县域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等核心考核体系,并设立“首创绿色金融产品或模式”额外加分项。定期开展绿色金融评估,动态监测并督导问题整改,形成有力约束与激励。

政策工具赋能量。积极运用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绿色领域。2022年以来至2025年6月末,已支持银行机构获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14.7亿元,运用绿色票据获得低成本再贴现资金43.74亿元。推动赣州银行成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承接行,激励其发放碳减排贷款8.4亿元,占全市投放额的30.8%,示范效应显著。

产品突破:点绿成金,激活生态价值转化

立足本地生态资源禀赋,赣州金融机构大胆探索,催生一批全国、全省首创性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

特色产品“首”字当头。在上犹县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改革试点中,赣州银行成功发放全省首笔VEP贷款3000万元;九江银行在崇义县依托湿地资源运营机制,创新发放全省首笔湿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赣州银行支持上堡梯田绿色转型,落地全省首笔梯田领域“碳转贷”980万元;定南县携手人保财险创新推出全国首单“闽楠单株保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闽楠提供风险保障60余万元。

服务模式“融”通生态。推广“林权抵押+担保+收储”“银行+林场+合作社+农户”“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多元信贷模式。尤其在废弃矿山治理领域,创新“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贷款贴息+直接融资”组合融资模式,助力寻乌县、定南县、大余县实现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的华丽蝶变,相关实践成效卓著,成功入选国务院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名单,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解决方案。

金融活水激荡,青山不负深情。赣州以政策、机制、激励、产品四维创新,架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金融桥梁。从顶层设计的立柱架梁,到部门协同的合力攻坚,从考核工具的精准滴灌,到特色产品的破土而出,一条“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生态价值转化”的融合之路已然清晰。这不仅是革命老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答卷,更为全国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可资借鉴的“赣州经验”。绿色金融的活水,正滋养着赣南大地的永续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