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77.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6%。
“三人行,有一老”。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上海正加快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通过政策创新、专业服务与社会协同,不断回应“大城养老”的多元需求。
优化养老储备“产品货架”
“一分钟不到就完成了扫码开户,有政府支持,又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真挺好。”5月30日,上海市民徐先生在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上海金融监管局联合举办的上海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暨个人养老金系列宣传活动之张江模力社区“嘉年华”上,通过“随申办”APP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过程很‘丝滑’,平均每个月1000元的负担不重,产品选择不少,还能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以后退休也更安心了。”
徐先生感受到的“丝滑”和“安心”背后,是政策支持、产品优化,以及数字化服务对上海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撬动效应。
“个人养老金每年缴费上限1.2万元,个人应纳税所得额在3.6-14.4万元的市民,当年节税可达1200元;个人应纳税所得额在96万元以上的市民,当年节税可达5400元。”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举措,自2022年11月上海成为全国首批个人养老金先行实施城市以来,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稳步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品牌化、数字化、场景化,积极探索打造全国首个省级个人养老金数字化平台——“随申办”个人养老金专区。
“专区自2023年10月上线以来,已有13家商业银行入驻,并完成正式签约,为参加市民提供政策解读、开户、查询、缴存、申领等一站式服务。”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随申办”个人养老金专区累计访问量已超1000万人次。今后,主管部门还将研究在专区内建设产品集成展示功能,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聚焦为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提供更灵活的选择及更专业的服务,上海金融业同样步履不停。
“近年来,上海金融监管局积极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持续推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大力支持商业护理保险发展。”上海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曹光群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说。
2024年11月,上海金融监管局印发《关于推动上海地区商业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以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为目标,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扩大有效供给,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力争到2029年在上海市建立“分类科学、供给精准、保障适度、覆盖广泛”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
多方合力之下,上海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日益丰富,金融机构业务经验持续增加,居民意识进一步增强。截至2025年4月末,上海地区个人养老金累计缴存金额超18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缴存额约1万元,居全国第一。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不仅是优化产品货架和参保渠道,持续深入做好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宣导,有效激发更多市民的参与热情,也是上海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
5月30日,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正式发布个人养老金宣传品牌及IP形象“沪小满”——一只手持松果、背负储蓄罐的松鼠,以年轻化设计拉近与市民的距离。
“该IP既是‘税管家’‘理财家’‘储蓄家’,也是市民养老规划的‘生活家’。”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品牌LOGO融合松果、储蓄罐等元素,象征财富积累与稳健增值,旨在提升市民对政策的认知度和亲近感。目前,已有首批12家金融机构获颁个人养老金宣传品牌授权证书,可使用宣传品牌并通过网点、线上平台等渠道推广品牌,助力政策触达社区与职场。
同时,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助力推动个人养老金从“政策知晓”向“行动转化”,上海创新组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宣讲团,由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联合组织专项培训,首批来自金融机构的60名宣讲团成员已于近日正式持证上岗,证书编号可在“随申办”平台查验。
“参训学员都是战斗在业务一线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及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推广人员。”宣讲团成员代表、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区域总监赵琨告诉记者,宣讲团将以“政企联动”模式深入企业、社区开展政策普及,通过案例解析、互动答疑等方式“讲清政策算清账”,助力市民“早参保、多积累”。
与此同时,在沪金融机构亦聚力扩大宣导“朋友圈”,化“单兵作战”为“组织协同”。
“我们正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将过去较为偏重税收优惠的宣导模式进一步向政策理念、产品配置等优化,同时依托‘随申办’线上平台和个人养老金宣传品牌,将线上服务、银行、保险公司进行‘配对’,通过与‘沪小满’进行IP联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金冰说。
构建养老金融“上海模式”
当前,我国已形成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随着上海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品牌化、数字化、场景化新阶段,破局“大城养老”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成绩很大,挑战也很严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此前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覆盖人数达7000余万人。但目前来看,制度的“怠惰性”明显,应从多元化配置和生态重构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在多元化配置方面,郑秉文提出了四个层面的问题:个人层面要考虑到财务准备的充足性,家庭层面须考虑金融资产的多元性,在账户层面要考虑个人年龄和风险偏好的因素,在制度供给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和提高收益率。
2024年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广至全国,并从优化产品供给、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推出诸多具体措施。
从长期来看,政策效能的持续释放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制度性的长期性业务发展机遇,也对金融监管工作及在沪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一步,上海金融监管局将积极整合银行、保险、理财、信托等多方力量,持续推动商业养老保险行动方案的落实,抓紧出台上海养老金融行动方案,强化养老金融主体能力建设,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深化养老金融配套设施建设,推出更多贴合政策要求、贴近市场需求、贴切老人诉求的养老金融产品,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养老金融‘上海模式’。”曹光群说。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