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多举措破解信托转型期人才痛点

2025-11-12 09:5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在信托业向资产服务、资产管理、公益慈善三大领域深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人才体系建设短板成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第二届人才与培训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暨信托人才标准建设座谈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会上审议了《信托从业人员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提出行业统一人才标准体系框架,为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提供解决方案。

标准体系建设成必答题

中国信托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副秘书长郑方在会上阐述了建立人才标准体系的现实意义。郑方表示,目前行业人才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短板,部分信托公司存在“业务先行、人才滞后”的特征,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难以适应业务转型需求。相较于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同业成熟的人才标准体系,信托行业人才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无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郑方强调,建立标准是实施行业自律的主要手段,协会在业务标准方面正在逐步完善,人才标准方面也处在探索阶段。建立统一人才标准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既能锚定能力基线、满足监管合规与投资者保护需求,又能破解“业务先行、人才滞后”的结构性矛盾,还能在金融人才竞争中建立可比参照系,巩固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的专业话语权。

渤海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卓逸群对参会人员莅临石家庄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人才是衡量信托行业、信托公司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协会聚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组织对人才培养重点、培训体系搭建、基础培训改版升级等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信托实践特色人才标准体系的构想和实施路线图,为全行业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解决方案。

中国信托业协会人才与培训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中粮信托总经理刘燕松表示,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信托人才铁军是行业生存发展迫切需要。专委会深刻认识构建科学、统一、兼具中国特色与信托特质人才标准的重要意义,将信托从业人员标准体系研究确立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通过整合行业精锐力量,组建跨机构、跨领域课题工作组,系统性摸底全行业人才数据,精准分析人才结构与能力现状,主动对标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同业,确保课题研究成果具备前瞻视野、科学合理可落地。

打造 “1+1+N”人才培养体系

课题组组长、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介绍,针对行业痛点,《报告》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三维+四要素”人才标准分析框架,构建覆盖业务全生态、人才全周期的立体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三维”维度聚焦信托业务与人才成长的核心坐标:“维度一”按岗位流程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类,覆盖业务全链条;“维度二”按信托三分类新规细化为资产服务、资产管理、公益慈善三大主线,前台岗位可以进一步拆解为25类子业务;“维度三”按能力层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匹配人才成长不同阶段。

“四要素”则为每个“三维交叉点”设定统一评价标尺:以“操守”为根本,强调受托责任与职业道德;以“知识”为基础,要求构建经济金融、法律合规、税务筹划等跨学科体系;以“技能”为核心,突出方案设计、风险识别、数字化工具应用等实战能力;以“素养”为支撑,关注战略思维、客户共情与持续学习能力。

与会委员和专家充分讨论人才标准建设路径并达成初步共识,信托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是构建“1+1+N”人才培养体系——第一个“1”聚焦全员通识教育,覆盖信托基础、法务、实务、监管等核心内容,为行业人才筑牢专业根基;第二个“1”着力建立继续教育学时管理机制,通过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多元学习方式并行的模式,实现“学习成果可申报、学时累计可追踪”,清晰勾勒人才成长轨迹;“N”则针对信托业25类细分业务,遵循“成熟一类、推出一类”的原则制定专项能力标准,精准匹配不同业务领域的人才赋能需求。

与会专家建议,上述体系中的每一个“N”,可以采用团体标准的形式制定专项能力标准,首个团体标准可以围绕本源业务建立家族信托人才标准。家族信托融合信托风险隔离、财富传承、财富管理、税务规划多种功能,业务链条涵盖银行、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各类家族办公室多个领域。率先建立家族信托从业人员团体标准有助于统一家族信托业务标准,彰显信托公司主体地位,增强跨机构合作协同,引领家族信托市场规范发展。

展望未来,刘燕松表示,专委会将以“标准引领、育用结合、生态共建”为原则,深化行业人才工作。一是推进标准转化,尽快审发研究报告、起草信托从业人员自律管理规则,打造“标准—培训—评价”闭环;二是构建“产学研用”育人生态,推动校企合作、同业交流,组织人员赴前沿行业学习;三是设立行业数字学习平台与人力库,用技术提升人才培养配置效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