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绿色金融方面,《实施意见》围绕丰富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提出了多项举措,包括健全绿色债券、可持续信息披露等标准体系,支持绿色产业股债融资,研发更多绿色期货期权品种等。
完善的标准体系与丰富的产品将吸引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
资本市场服务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资本市场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制度规则,系统规范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要求。截至2024年底,有22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超两成,进一步彰显了优质公司投资价值。以沪市ESG信披为例,沪市有786家公司已连续3年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522家公司连续5年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313家公司连续10年及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
与此同时,绿色公司债券发展势头强劲。中国证监会数据显示,试点以来累计发行约8700亿元,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持续健全,碳中和债券、低碳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品种不断涌现。绿色主题基金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绿色主题基金已有350只、规模3100余亿元,涉及ESG、低碳、新能源、气候变化等主题,涵盖股票、债券等大类资产。
此外,低硫燃料油、工业硅、碳酸锂等绿色低碳类期货品种相继上市,受到实体企业欢迎。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工业硅和碳酸锂产业客户数均超过1.8万,两个品种产业客户日均持仓占比达37%。累计200多家工业硅企业和300多家碳酸锂企业参与交割,交割量分别达到72.7万吨和12.5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末,已有14家晶硅光伏上市公司和66家锂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积极使用工业硅、碳酸锂期货工具开展套期保值。
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资本市场,可以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实施意见》提出,丰富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
在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持续优化绿色债券标准,统一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研究完善评估认证标准。鼓励评级机构将环境信息指标纳入债券发行评级方法。落实交易所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持续强化上市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的信息披露要求。
《实施意见》还强调,研究加强可持续评级、鉴证体系建设,健全监管机制。主动参与制定国际可持续准则,推动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进一步提升准则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业务规则。推动完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认为,《实施意见》强调要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业务规则,这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引导市场识别并支持绿色企业。
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
在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融资并购及发行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进一步提升绿色债券申报受理及审核注册便利度。推出更多绿色主题公募基金。鼓励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
同时,《实施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研发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绿色低碳期货期权品种。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丰富绿色指数体系及其衍生品。持续深化绿色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证券市场双向开放。
中信证券研究部认为,2024年,绿色期货市场整体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实施意见》要求研发更多绿色期货期权品种,预计碳期货、碳排放期权、电力期货、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商品期货等有望稳步上市。
杨超认为,从《实施意见》提出的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研发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绿色低碳期货期权品种等内容不难看出,绿色金融的产品体系正趋于丰富和立体,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为多元和坚实的金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沪深交易所近年来不断加大可持续金融产品供给。以深市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市累计发行绿色、低碳转型、乡村振兴固定收益产品2428亿元,发行可持续发展主题ETF216亿元,上市全国首单清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布涵盖环境、社会、治理等各类可持续发展主题指数74只。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绿色债券标准的完善、绿色股票标准的制定以及绿色期货期权品种的增加,市场对新能源、环保、高效储能、碳交易相关企业的认可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要求的增强,将促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升透明度。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