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的公司明确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监督机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如此显示。
随着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披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完善。当前,在上市公司ESG发展进程中,一方面是ESG带来的企业长期发展价值和市场认同度,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对ESG监管规则不断完善的需求。展望未来,上市公司在ESG发展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积极性与参与度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践行ESG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不断提升。《报告》显示,2024年,多数上市公司已确立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在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中的管理监督作用。近七成公司明确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为可持续发展管理监督机构。相关制度建设也是今年上市公司的亮点,数据显示,有43.7%的公司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相关制度。此外,有58%的样本公司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相关培训机制。其中,9.4%的公司建立全面覆盖董事高管、ESG相关部门、全体员工及子公司的培训机制,近四成的公司面向董事、高管及ESG相关部门开展培训。
在环境维度上,近半数的公司已经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其中,三分之一的公司已识别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例如,新天绿能、京沪高铁强化气候风险识别,制定气候行动计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比亚迪制定《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等环境管理相关制度;美的集团逐步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制定碳管理办法,通过全面碳盘查了解自身碳排放现状等。《报告》显示,有超过85%的公司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
在社会维度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其中,上海医药发起设立“上海医药爱心守护计划”专项基金,用于偏远山区乡村卫生室建设、乡村医生培训和农村罕见病患者资助;国泰集团通过“采煤深陷区改造项目”专项帮扶资金,帮助石塘村升级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顺丰控股、韵达股份深入农村市场,在田间地头建设农产品集收点,便利农产品和生鲜水果运输,促进农民增收等。
在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维度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具体来看,洛阳钼业在海外运营单位组建社区多利益相关方委员会,关注社区关切记录和响应系统,并全程跟进后续处理进度;上海石化设立公众开放日,邀请投资者、媒体、学生等参观厂区,深入了解公司在生产、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荣盛石化董事会加强内部商业道德和反腐败监督,建立清晰的廉洁举报工作机制等。《报告》显示,整体来看,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反商业贿赂及反贪污、反不正当竞争成为重要性议题。
对于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践行ESG的成就,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主席伊曼纽尔·法博表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建议进一步加强在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协同方面的工作,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表示期待。
机遇与挑战并存
显而易见的是,ESG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积极践行ESG理念的背后,是ESG理念对企业长期发展价值的提升和市场认可度的不断增加。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表示,企业良好的ESG表现,不但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管控好经营风险、优化营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更能吸引投资者长期关注和支持。良好的ESG表现也可以提升一家企业的价值和市值。
同时也要注意到,上市公司在践行ESG方面挑战仍存。首先是ESG监管和企业负担平衡方面。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碳中和官刘伟表示,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确保ESG实践符合合规要求,在指标方面也会存在相关信息收集困难,需要更多的部门合作以及更多的专业知识。然而,当前企业“漂绿”现象仍存,监管还需进一步从标准统一、强制披露、独立鉴证等方面采取治理举措。
“监管部门有必要围绕ESG报告所涉及的‘绿色’领域统一界定标准,让‘绿色’标签有章可循,使‘漂绿’行为付出代价。”李菁表示。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何做好二者的平衡统一将是ESG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其次是ESG标准要不断完善细化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而这些行业正面临“出海”过程中的ESG相关法规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ESG治理体系,才能实现高质量“出海”。适应并践行国际ESG标准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绿色贷款和债券的融资机会,更重要的是,产品和公司价值会相对容易被海外市场接受与信任,助力企业全球化。
此外,对于新质生产力行业来说,ESG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认为,无论是环境方面的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还是社会方面的供应链管理、客户权益、员工发展等,再或是企业的治理和行为,科技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发电等领域的节能降碳技术引领了全球的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动力。因此,中国企业的ESG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一定能飞得更高,这也将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王元丰表示。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