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在2023年末举办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改变。
随着金融业开放政策不断落地,一个高水平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业内人士表示,展望2024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让更多境内外投资者享受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国内金融机构也将加快“出海”,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此同时,更多的外资机构不断涌入中国,给国内资本市场增添活力。
“北+H”上市 推动资本市场共同繁荣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公司计划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康乐卫士成为北交所、港交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首家预备“北+H”两地上市的企业。
2023年6月29日,北交所联手港交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出“北+H”机制,支持双方市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对方市场申请上市。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与北交所签署合作备忘录,为港交所连接中国与世界迈出了新的一步。
北交所总经理隋强表示,本次合作是北交所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一步,也是京港两地资本市场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北交所将围绕高质量推进市场建设的目标,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国际化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不断迈进,更好服务境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让更多境内外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
“此次合作可以推动北交所与境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北交所估值水平合理化。”有业内人士表示。
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表示,“北+H”两地上市模式的落地,是之前沪深“A+H”“股转+H”模式的延伸,为北交所上市公司境外融资打开了便利之门,提升两地上市公司的融资可能性、估值功能和交易机会,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国内金融机构 走向世界舞台
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背景下,证券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证券行业积极走向国际舞台,并在境外业务的拓展中持续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2023年以来,券商跨境业务合作深化,加大对国际成熟市场的覆盖,业务整体发展稳健,成为业绩新增量。截至当年7月末,券商开展的跨境业务存量规模为9591.37亿元。其中,跨境衍生品存量规模达7542.68亿元,占比79%。
目前,中资券商的“出海”进程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跨境投资和交易业务,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国际化的投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更多跨境资产管理服务,如销售与管理跨境基金,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另外,中资券商可以在国际市场扩大投行业务,参与更多的跨境融资项目,促进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基金公司逐步走上世界舞台。随着全球多元资产配置的理念逐渐受到更多投资者重视,我国QDII在历经波折后,逐渐发展壮大。QDII基金管理人也吸取了首批出海产品的经验教训,淡化主动选股,以指数基金为主,回归QDII投资本源。2023年,受投资者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驱动,加上较为亮眼的投资业绩,公募QDII基金在总规模、份额、产品数量等方面均实现明显增长,投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在新的一年里,QDII基金有望进一步实现质和量的双重增长,中国基金公司也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外资金融机构涌入 增添市场活力
随着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落子布局。近年来,外资券商规模持续扩张。2023年1月,渣打证券获准设立,成为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此前,已有两家由外资参股变更为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分别为高盛高华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中国)。2023年11月,证监会接收了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目前,外资控股券商已达9家,除上述3家外,还包括瑞银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星展证券、大和证券(中国)、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外资机构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支持下,积极登陆抢滩国内市场。展望2024年,有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券商、资管机构将发挥其在跨境业务、财富管理领域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投资者结构等,给国内市场带来活力。同时,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趋势下,预计今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提高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开放力度有望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推动外资机构更好地融入中国金融市场。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