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预定利率下调进入最后倒计时。”8月24日,保险代理人刘春生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一份电子屏幕倒计时。倒计时显示,距离8月31日24时保险产品切换还有最后7天。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重要数据,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降至1.99%。这意味着,该数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利率超25个基点,触发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相关监管规则,保险行业将调降人身险预定利率。
眼下,新旧产品切换的最终时点将至。对于此次调降,保险行业反响如何?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金融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预期充足
市场告别“抢购潮”
从当前产品调整情况来看,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由2.5%调整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这也是自年初监管发布《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首次根据市场利率进行调整。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是在产品设计时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精算假设值,直接影响保险产品定价和保单利益。通常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价格上涨或收益下降。因此,有保险配置需求的消费者大多选择在预定利率下调之前进行配置。
但在刘春生的感受里,此次调降和以往有些不一样。
“市场正在趋于理性。”刘春生对《金融时报》记者坦言,近几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经历了多次下调,每次下调前都会出现一波销售高峰。但此次调整源于年初建立的动态调整机制,市场有一定预期。消费者表现更为理性,抢抓最后“窗口期”的少了,在咨询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和特色。
记者注意到,此轮产品调整相较以往更加平稳、低调。距离产品最后切换还剩1个月的时候,绝大多数险企便已完成产品切换,仅有个别产品显示还在销售,且标注了“随时停售”字样。
一家大型险企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其所在公司早早便已完成了新产品的开发与备案工作;同时,为了适配新老产品切换节奏,销售人员专项培训、渠道合作模式优化等工作已经做了充足准备。
“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持续引导和消费者的愈发理性,此轮产品调整与以往‘炒停售’引发销售热潮呈现鲜明对比。”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直接原因是市场已经建立充足预期。预期除了来自年初建立的动态调整机制,还有深层次原因,就是近年来市场整体利率水平持续走低,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长期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在“偿二代”二期规则要求下,人身险公司资产与负债匹配压力也在上升。在多重因素影响的背景下,人身险产品下调预定利率已是必然趋势。
防范“利差损”
倒逼行业提升能力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下调预定利率已经是2019年以来的第5次重大调整。此前4次,分别是2019年8月,普通型养老年金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至3.5%,建立评估利率机制;2023年7月,通过窗口指导,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至3.0%;2024年9月,监管部门再次进行窗口指导,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至2.5%,并且宣布引入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10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降至2.0%,并且全面实施新定价体系。
如今,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既已建立,此轮调整也并非终点。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是行业在利率下行周期中的主动应对,也是保险回归保障初心的新起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主动应对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防范“利差损”风险,促行业稳健经营。监管部门持续下调预定利率的主要背景,是匹配市场利率下行趋势,避免保险公司陷入“利差损”困境。另一方面,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调会使保险产品的投资属性下降,而更加突出保险产品的保障属性。
“短期来看,此轮调整可能会引发行业阵痛,特别是当前股市行情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会减弱,尤其是储蓄型产品。”李文中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会倒逼保险公司提升投资能力和保险产品创新能力,优化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以提升保险产品在市场的吸引力。
“行业的分化势必更加明显。”李文中分析称,头部公司凭借投资能力、产品矩阵、客户资源和品牌效应更容易取得市场优势,这对中小险企差异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红险成“新宠”
价值导向是关键
当前,人身险公司普遍进入了产品切换的关键阶段。接下来,如何提升主动性,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分红险被寄予厚望。
“对于消费者而言,分红险‘保证利率+浮动分红’的特点,在兼顾安全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收益潜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分红险能够降低刚性负债成本,通过‘分红特储’平滑投资收益,减少‘利差损’压力。另外,监管政策的扶持引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当前分红险成为市场‘热门’的关键所在。”龙格表示,从此次预定利率调整来看,分红险下调幅度较小,为25个基点,普通寿险和万能险都是50个基点。此前,所有险种的下调幅度是相同的。这说明此次调整不仅考虑到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兼顾了今后一段时期人身险市场的发展方向。
“险企要从产品、销售、投资三端发力,主动应对未来市场变化。”李文中对记者表示,在产品策略上,分红险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尽可能保证有较高的收益率和分红实现率,增强产品吸引力;在销售策略上,需要从过去“利率促销”转向综合价值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将直接影响个人选择。对此,李文中建议,消费者要认真、理性看待财务规划。聚焦到保险产品上,选择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特别是健康保险产品,更需要看重的是风险保障效果和配套的综合服务。
与当前的股市行情相比,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性可能稍显不足,但是股市风险较大,对投资者有较高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投资能力应当谨慎对待,购买一些投资型保险产品也能够通过保险公司的专业投资分享股市红利,同时兼顾风险保障。专家提示,消费者购买长期保险产品更应该看重公司产品的历史表现。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