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国太保在四川举办气候保险的实践与探索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在内的近200名嘉宾参会。
参会嘉宾一致认为,保险业具有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的属性,在气候风险应对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传统的灾害应急管理模式,保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灾后经济补偿,更在于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全社会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真正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气候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从台风“摩羯”“贝碧嘉”到京津冀特大暴雨,从巴基斯坦洪灾到夏威夷野火,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数据显示,过去3年,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自然灾害年均经济损失超3000亿美元,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已成为世界各国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表示,保险业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中国太保始终坚定企业担当、践行社会责任,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顶层战略设计,丰富气候保险产品和服务,数智赋能服务创新,通过先进技术提升风险管理维度和精度,通过交流合作形成资源整合和多方合力。放眼未来,中国太保将持续发挥保险主业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保障服务,推动气候保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慕再中国区核保负责人刘春林表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风险承担者,保险业应助力实现低碳转型。比如,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分享转移解决方案增强韧性;在风险量化方面,推动建模技术发展;在绿色投资方面,将资金配置于可再生能源项目及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发行绿债;在风险认知方面,识别风险、共享数据;在产业支持方面,通过提供风险转移方案支持低碳转型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商用化。
不断完善巨灾保障体系
根据慕再今年1月发布的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1%,两项数据经通胀调整后远高于过去10年及30年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近年来,巨灾保险快速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李超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以来,在监管部门持续推动下,保险业历经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商业保险运作、地域特色明显”的巨灾保险发展模式。2024年出台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提出“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扩大综合巨灾保险试点”等要求。
“中国太保致力搭建完善的巨灾保障体系,助力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巨灾保险产品与服务方面,依托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平台,牵头宁波中小微企业、公路、水库、堤坝等巨灾保险项目,打造多灾因、多标的的‘宁波样板’。”李超介绍,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中国太保组建2000人的专业风险工程师团队,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承保、理赔、风勘“三位一体”的全过程风险减量管理。去年,通过风险查勘服务向客户提出10万余条改善建议,有效提升了社会风险意识和抗灾韧性。截至目前,中国太保承保的巨灾保险项目覆盖上海、河北、湖北、河南、山东、宁波等20余个省市。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卓志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和保险业努力下,我国巨灾保险已形成一定模式并取得积极成效。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发挥保险创新引领、拓展金融风险分散、提高科技赋能管理,加快构建“政府+保险+金融+科技”的巨灾运行机制。
气候保险面临三大挑战
据介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4011.1亿元,且以气象灾害为主,凸显出农业、新能源、基建等领域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试点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高达547亿元,保险业新“国十条”也明确提出要“发展气候保险”。
与传统财产险相比,气候保险则更关注动态气候风险保障,并通过对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巨灾模型等技术的使用,推动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当前气候保险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数据与技术瓶颈。气象观测覆盖率和跨部门数据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低、动态建模能力弱。二是产品供需失衡。传统气候保险服务效率低、赔付慢,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参保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完善。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财政依赖度过高,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滞后。此外,政策执行存在补贴机制粗放、强制参保立法推进缓慢等问题,制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转型。
李超表示,气候保险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AI建模等实现风险监测精细化,支持更精准的产品定价和风险预警。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碳汇保险、绿色项目中断保险、新能源发电量损失保险等创新产品将进一步发展,气候指数型保险将进一步完善。三是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巨灾债券、气候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加速普及,支撑气候保险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