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记者观察:发展绿色保险需要法治保障

2024-03-21 16:0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伴随“双碳”目标,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保险发展也正当其时。

保险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有天然优势。相比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投融资工具,绿色保险兼具投融资及风险保障的复合功能,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应发挥更大的赋能作用。很多项目,如风电、光伏项目,使用寿命设计约为20年,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对于此类大型项目,就需要体量大、周期长的资金支持,险资的长期性、避险性及公益性等特性与此投资天然适配。

2022年6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发布,将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年11月,《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发布,首次对绿色保险进行定义;2023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是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及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

在此背景下,保险机构加速点“绿”成金,从产品、服务、投资、运营端齐发力。在投资端,投向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产业的保险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在运营端,许多险企已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流程,还有的险企成立创新研发中心,加强风险管理;在产品端,各家险企更是纷纷推出绿色保险产品。

今年初,中国太保产险浙江丽水龙泉支公司继发行浙江省首单“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后,再次探索创新,结合当地林木发展需求,签发了浙江省首单林木碳汇价格指数保险,以“保险+服务”的风险保障模式为固碳增汇撑起防护伞。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研发的森林碳汇量遥感指数保险,为受损林木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有效提升了灾后救助和生态修复能力,为环境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过,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业整体存在绿色产品类别单一、金融标准不统一不健全、风险把控难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削减险企的参与意愿。以标准不统一为例,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是未来抵消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手段之一,也是未来碳资产交易的探索方向。但目前市场对各种形式的碳汇价值认定没有统一标准,也不具有公信力的认证背书,对碳汇价值的交易方式及后续使用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机制尚在探索中。这些皆不利于碳汇的市场化和价值化,也为保险业保障碳汇价值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其风险保障特点与保障需求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些领域的技术门槛也偏高。以林业碳汇为例,有财险公司创新推出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但如何统计出林木蓄积量进而计算出碳汇量,又如何在火灾、虫灾、旱灾等灾害发生时计算林木损失?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发展绿色保险,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强化对金融机构绿色业务发展指标的导向评估,建立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库等;另一方面,财税、货币、信贷和产业政策需要相互协调配合,通过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自上而下的推动,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