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逾百款专项防疫金融产品上线 广东省中小融平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2020-07-28 11:36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深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在历经一个多月的刺骨严冬后,终于迎来了复工复产的曙光。近日,为了进一步纾解企业资金困难、帮助企业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防疫金融产品,由金融壹账通提供技术支持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已正式上线“疫情专区”,为一众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金融力量。

“目前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疫情专区’中,已有100家金融机构成功上线了逾百款防疫专项产品,企业申请数量超过640家次,累计申请贷款额达22.6亿元。”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CEO费轶明介绍道。

据了解,依托中小融平台的精准连接,大量有急切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迎来了金融机构的“及时雨”。如湛江农商行通过平台发布抗疫贷款产品“医融易贷”后,随即对接了一批医药类企业的贷款申请,1天内向本地某医院紧急发放疫情防控应急贷款100万元;2天内完成湛江南粤医院、广东一禾药业、广东恒诚制药等企业的优惠利率授信方案,额度合计2800万元,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了企业的抗“疫“资金需求。

近一个月以来,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团队针对广东省金融局提供的问卷调查结果,在省内全量企业中选取了10.8万家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进行企业画像及信用护照的建档,并通过大数据风控及AI自动排查筛选,精准定位出第一批10824家重点扶持企业,通过系统智能匹配向金融机构发起定向推送,对接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金融科技破解中小企融资难题

2月13日,广东省金融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提出“开辟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专属服务通道”, 为防疫生产建设单位和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金融产品及信贷支持。

近日由省金融局发起的对民营中小企业疫情防控以及恢复生产阶段融资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周转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52.3%;需要融资的企业占比高达82.4%,其中资金缺口达到30%以上、急需融资支持的企业为18.6%。新冠疫情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影响最大,逾70%企业明确表示有迫切的融资性需求。

调查还显示,中小企业招工难、开工难,营收下降、现金流储备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晓军对此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长尾效应‘怎么解决?我们认为,是到了运用金融科技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本次疫情为国内中小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资金压力与经营挑战,具体表现在原材料采购、员工人力成本、账面现金流等方面。与此同时,部分防疫抗疫用品生产及流通企业,由于疫情需要订单大幅增加,资金链也会变得紧张”。费轶明认为,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为中小企业线上智能对接金融机构专项融资产品,全力保障小微商户在这次疫情中的正常运营,金融科技公司责无旁贷。

打造“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

经过业务与研发团队紧锣密鼓的冲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疫情专区“于2月10日正式上线。经过数日的版本迭代与完善优化,2月13号全面更新了疫情专区的功能模块:包括联动接入全省数十家银行金融机构的防疫产品,并通过归集、整合了广东省各地市的疫情防控金融支持服务政策,为企业量身订制一揽子、一站式的智能专属融资服务。

据了解,企业主只需在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线上发起贷款申请,平台即可对接数百家金融机构反向匹配、为其量身定制推荐贷款产品,在线完成审批放款。平台上线的抗疫贷系列产品,其贷款单户授信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额度可达到500万元。

近一个月以来,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团队针对省金融局提供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广东省全量企业中选取了10.8万家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进行企业画像及信用护照的建档,并通过政务、司法等大数据风控及AI自动排查筛选,平台精准定位出第一批10824家重点扶持企业,通过系统智能匹配向金融机构发起定向推送,对接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据了解,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已上线入驻金融机构153家,金融产品377个;其中,“疫情专区”已有100个金融机构成功上线了逾百款防疫专项产品,企业申请数量超过640家次,累计申请贷款额达22.6亿元。

截至目前,中小融平台正在进一步完善企业受疫情影响评估模型,并通过政务、水电等数据核定申请贷款企业的资质、并对企业受疫情影响进行正负向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对正向企业给予专项贷款支持,对信用良好的负向企业给予利息减免、无还本续贷等支持。同时,在省金融局的指导下,由金融壹账通推出了“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 – 抗疫版”, 通过智能规划、智能服务、智能产品和智能运营四大武器,构建银企两端的新桥梁,推动落实企业抗疫复产政策,构建服务企业的整体智慧生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