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是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当前,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正从多维度提升与广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金融办了解到,继2024年首次举办“金融同业广西行”活动以来,这一平台已推动近百家金融机构聚焦广西,畅通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互联互通渠道,合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11月7日,“2025金融同业广西行——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创新”同业合作交流会将启幕。
资金“引力场”成型,夯实广西发展根基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资金集聚能力直接关系区域发展动能。“金融同业广西行”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联动,畅通了“引金入桂”的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金融同业广西行”活动中,全国近80家金融同业借助交流会搭建的平台,开展实地考察,持续深化合作,重新认识了广西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市场信心转化为资金支持——广西本土金融机构同业授信呈阶梯式增长,仅广西北部湾银行同业授信规模就从2023年末的3500亿元跃升至2025年9月末的4170亿元。
得益于“金融同业广西行”搭建的合作桥梁,2025年前三季度,广西融资结构持续优化,突出表现为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持续发挥,企业和政府债券净融资、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合计1655.64亿元,同比多增425.2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9%,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发行债券285亿元、创历史新高,发行多只创新债券产品,如广西北部湾银行落地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金融债券等,既有效拓展了广西多元化融资路径,更深度印证了全国资本市场对广西区域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债券募集资金重点投向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并构建信用债“投资—流转—再投资”循环体系。
开放“朋友圈”扩容,激活东盟门户优势
立足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桥头堡”定位,借势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金融同业广西行”推动广西从单一开放窗口升级为资源聚合枢纽,区域金融开放实现体系化升级。依托活动平台,广西与东盟金融合作网络持续加密。记者从广西北部湾银行了解到,截至9月末,该行已与全球30个国家221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形成“东盟同业合作网络+多币种清算渠道”体系,成为广西首家获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参资格的地方法人机构,实现了跨境清算“高效、安全、便捷”三提升。此外,广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跨境贸易金融互联互通平台上线运行,联动金融机构与东盟同业加强对接,解决跨境贸易结算信息不对称难题,大幅提升结算效率,降低企业汇兑损失和风险,目前通过该平台审核跨境支付业务累计超1.3万笔、金额超60亿元,有力助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
产业“赋能链”贯通,驱动经济提质升级
通过高效推动全国金融同业机构与广西重点产业协同联动,“金融同业广西行”驱动金融服务从资金供给向生态赋能延伸,跨区域“金融+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加速成型。
在制造业领域,金融机构通过票证创新、应收账款融资等盘活企业流动性,保障产业链稳定。针对临港产业、海洋经济,多家金融机构推出“运输船舶贷”“通道贷”等特色产品,其中,仅广西北部湾银行的金融服务就覆盖了中马钦州产业园等47个重点园区,授信总额达1392亿元。在小微企业领域,截至9月末,广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水平,金融服务为更多市场主体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绿色金融领域,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改革创新驱动绿色产业融合发展。9月末,广西绿色贷款余额突破8700亿元,较年初增长12%。创新推出“ESG贷款+保险”等模式,助推重点行业绿色技术革新;创新推出“林业碳汇质押贷”“漓江生态保护贷”“生物多样性保护贷款”“节水贷”等产品,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抢抓国家战略机遇,鲜明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出台全国首个省(区)级层面“人工智能+金融”实施方案,聚焦“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目标和“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定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场景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风险防控智能升级、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做好人工智能与金融双向奔赴文章。各金融机构全力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加快打造面向东盟“AI+金融”特色品牌,目前已为润建股份、迈越科技等超百家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贷款余额超80亿元,助力广西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地。
据悉,“2025金融同业广西行”活动将汇聚全国百余家机构聚焦“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创新”,走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探寻“人工智能+金融”的应用场景;深入平陆运河项目马道枢纽,为重大工程融资提供专业方案;13家地方法人银行将联合签署服务集团实体客户合作协议,提升地方金融力量的协同能力。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