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求解农信改革:一份来自内蒙古的答卷

2025-10-15 10:2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对蒙亮集团财务负责人王飞来说,原金谷农商银行玉泉支行这家合作20余年的“老朋友”升级为内蒙古农商银行玉泉区支行之后,不仅各项财务合作均平稳衔接、运行如常,蒙亮集团还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该行对蒙亮集团的信贷支持从过去的“单一服务”升级到“产业链赋能”。在内蒙古农商银行的积极推动下,蒙亮集团未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便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农户建立起稳定的采购合作关系,成功开拓了更优质的货源渠道。同时,依托内蒙古农商银行线上平台的引流赋能,公司产品的线上销售额也实现近30%的增长。

这份实实在在的“惊喜”正是内蒙古自治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全区农信系统121家机构整体改制、共同组建内蒙古农商银行后取得实际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对内蒙古农信系统进行了走访。在与银行、企业的交谈中,记者调研发现,在“变”与“不变”中,内蒙古农信系统改革的初衷被自然而有力地诠释——变的是管理模式和服务能力,不变的是扎根农村牧区服务地方经济的初心与承诺。

做好选择题 交好必答卷

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血脉的畅通。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体制机制等因素共同影响,不少中小银行面临规模增速放缓、盈利水平下降、不良资产率攀升等挑战,整体经营压力持续增大。部分机构前期积累的风险逐步显现,个别中小银行甚至暴露出较高风险的隐患。

在这一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备受关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金融监管总局也在2024年工作会议中作出专项部署,推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落到实处。

2024年,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任务。鉴于各地区在发展基础、经营水平与治理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各省区严格遵循“一省一策”原则推进省联社改革,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或实现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成为多数地区所采纳的实施路径。

内蒙古农信系统的改革路径应如何选择?站在改革的关键路口,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及内蒙古农信系统同样面临重要抉择。

“改革前的内蒙古农信系统,长期呈现‘小、散、弱’的发展态势。”内蒙古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系统存款余额达7433亿元,贷款余额4867亿元,服务覆盖全区8600多个行政村,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然而,系统内部机构分布零散,共有121家法人银行机构、2200多个营业网点;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平均资产规模仅为全国农合机构平均水平的40%。

破题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重塑、组织架构优化以及科技与治理能力提升,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解决机构层级复杂、权责分散、决策效率低下等痛点,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金融竞争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2023年8月,内蒙古农信系统改革迈出关键一步——国务院批复同意内蒙古农信社采取统一法人模式,一次性新设合并农合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区内村镇银行的改革化险方案。

经过22个月的攻坚推进,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信社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指引下,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指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下,2025年5月17日,由94家农合机构(含自治区联社、37家农商行、3家农合行、53家农信社)和27家村镇银行通过新设合并组建的省级统一法人机构——内蒙古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开业。

内蒙古农信系统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记者从内蒙古金融监管局了解到,本次改革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一”:

整体设计、集中推进的方式“一次成型”;121家法人机构、2200多家网点、3万余名员工整体参与改革“一个不少”;自治区投入真金白银“一步到位”,新银行的注册资本推升至580.2亿元,为服务实体经济夯实了资本基础;自治区分管领导亲自挂帅、2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组建了筹建工作小组“一卷共答”,相关部委在政策性制度安排和操作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央地协同、高效推进的强大合力;内蒙古金融监管局专门梳理了九大流程、174项关键节点,出台上百条监管意见,“一贯到底”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监管政策保障体系,并在农商银行顺利挂牌开业后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安排,确保新银行开好局、起好步,稳健发展。

内蒙古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丰表示,采用统一法人模式这一整体性改革,从风险化解的“根本性”出发,不仅从源头上化解了农信社历史遗留风险,更通过机构整合大幅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实现了减量提质总体目标;从处置方式的“系统性”升级看,打破了过去“一社(行)一策”零散化处置模式,通过集中攻坚对风险资产进行处置,让新机构彻底摆脱历史包袱,真正实现轻装上阵;从风险抵御的“长效性”考虑,统一法人后,新机构的资本实力、拨备储备等风险抵补资源形成聚合效应,整体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为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构筑起坚实屏障。

改制不改向 改名不改姓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陶利西街1号,是内蒙古农商银行总行的所在地。步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融合了信合图形、双手托举、蓝天绿地、地平线、牛角与圆形等元素的新标识。刘丰介绍,新标识在传承原内蒙古农信“双手托举立于广袤大地”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蓝天与大地元素,寓意新机构将深深扎根于内蒙古农村金融沃土,厚植绿色发展底蕴,肩负起服务“三农三牧”、普惠小微百业、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使命与担当。

新标识所蕴含的传承与创新之意,恰恰呼应了这场改革的深层逻辑——它绝非121家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旨在激发“化学反应”的系统性重塑。

“从农信社到农商银行,绝不能是名称的简单更替;从分散的县域小法人到全区统一法人,也不是割断历史的推倒重来。”刘丰强调,它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革新、体制机制重塑和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制度机制、权力运行、资源统筹和风险防控是内蒙古农商银行改革聚焦的关键。

内蒙古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邢爱泽介绍,在公司治理方面,党组织架构优化为“总—中—支”三级,有效加强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解决股权倒置、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在组织架构方面,构建“专业化总行、高效率中支、强服务支行”的哑铃型架构,按“大前台、强中台、精后台”原则设置部门;在制度机制方面,建立500余项制度规章,全面规范业务流程,推动“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在权力运行方面,实施差异化授权体系,杜绝“一言堂”现象;在资源统筹方面,整合资金、人力、网点等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在风险防控方面,统一标准与操作规范,从源头化解多头授信、超额贷款等积弊。

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产品与服务能力。“通过改革,我们一举解决了过去单一机构授信额度低、产品不适配、无法跨县域服务等痛点。”邢爱泽表示。

内蒙古农商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行长曹巍对此深有体会:“过去旗县级法人机构各自为战,现在能‘攥指成拳’,集中资源办大事。客户经理携带移动终端下乡,现场即可完成评级授信,实现当天放款。统一风控体系让我们更敢贷、愿贷、能贷,更有信心服务初创型、成长型本土小微企业。”内蒙古农商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由原6家旗县法人机构和5家村镇银行整合而成,目前资产规模近千亿元,下设10家旗县区支行、241个营业网点,实现了乡镇社区的全覆盖。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内蒙古农商银行始终坚持道不变、志不改,牢牢守住支农、支小的“根”与“魂”。

这一坚守,在具体的金融服务中得到了生动体现:202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与冰雹灾害,导致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时农业”)多个牧草种植区因湿度过大、无法及时收割而出现作物霉变,公司因此蒙受严重损失。就在此时,内蒙古农商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主动致电了解企业受灾情况。“我在沟通中表达了希望适当降低贷款利息的想法,没想到仅过了3天就接到通知前往银行办理相关手续,整个过程只用了两分钟。”正时农业董事长马宏伟回忆道。据悉,调整后750万元的信用贷款利率从原来的5.45%降至3.58%,预计每月可节省利息支出近万元。

正时农业只是内蒙古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支持农牧企业的典型案例之一。邢爱泽介绍,在部门架构上,内蒙古农商银行特别设置了农牧户金融部,加大机制引领及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预计每年将新增贷款的70%以上投向县域及农牧区,重点支持奶业、玉米、肉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其中,2025年计划实现相关产业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贷款总额突破1200亿元”。

为此,内蒙古农商银行启动了农牧户“全面走访”行动。截至8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已达2209亿元;全区9292家乡村基层单位开立各类账户1.5万个,36家旗县支行实现乡村两级集体账户全覆盖,全行农户贷款余额达1656亿元。

写好前半篇 谱好后半篇

当前,内蒙古农信改革的“前半篇”文章圆满收官,改革成效已有所显现。刘丰介绍,截至8月末,全行资产总额8498.6亿元,负债总额7919.4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579.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51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342.3亿元。尤其是在全行存款余额同比增加495.5亿元的情况下,利息支出同比减少11亿元,付息率下降0.31个百分点,负债成本控制成效明显。

改革的成效还体现在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上。数据显示,内蒙古农商银行聚焦百姓身边高频政务、社保、场景,延伸服务触角,建设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1600余个、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257个,拓展餐饮、零售等支付场景近2000个,代理生活缴费、建筑企业代发工资等代收付业务550余项。做好社保卡代发,目前全行社保卡客户达1175万户,服务养老金代发客户200万人,使用社保卡领取国家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客户达370万人。

改革不是终点,如何延续改革成效,内蒙古农商银行又将走出怎样的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备受关注的“后半篇”文章。

刘丰表示,要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继续坚持立新破旧,推动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全面变革。要坚守服务“三农三牧”、服务中小定位。要持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尤其不能头脑发热,再走入盲目做大的怪圈。”他强调。

当前,人才梯队培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刘丰表示,将适量增加客户经理、清收人员和科技人员数量,改变目前后台人员较多、前台和科技人员不足现状,提升人均产能。

据悉,目前内蒙古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不足7000人。“未来仅客户经理预计要达到1万人,占比达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刘丰表示。

从“小、散、弱”到“统一法人”,从化解风险到轻装上阵,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内蒙古农信系统用颇具成效的实践,为农信改革这道方程式书写了内蒙古的答案,并交上了一份“金融动能”与“区域振兴”的同题答卷。

站在新的起点,改革“后半篇”文章正徐徐展开。正如内蒙古金融监管局大厅内悬挂的草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带着这份信念,内蒙古农商银行这艘崭新的金融旗舰,正锚定远方、破浪前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