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成功落地全行首笔“降碳贷”,为深圳市某模具有限公司授信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贷款利率与企业碳评级结果和碳减排效果指标挂钩,为企业碳减排贡献精细化“定价”,精准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福建南平,针对严重威胁森林资源的松材线虫病,中国人保创新推出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保险,为当地20万亩林木提供风险保障,建立起“灾前预防+灾后补偿修复”的闭环机制,有效保护了宝贵的森林碳汇资源。
这是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案例,更是银行业保险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在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从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当前我国在绿色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十四五”时期我国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
政策引领从框架建立走向系统完善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回顾“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给出了“这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从框架建立走向系统完善的关键阶段”的评价。
5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从初步建立到体系完善,在顶层设计、产品创新、国际合作等多领域形成了“中国方案”,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名片。
中华保险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也表示,回望过去5年,绿色金融已从“新兴概念”成长为“基础制度”,其角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立柱架梁”,标志着金融资源配置逻辑发生历史性转变,促进了资本的高效配置,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正向激励”。绿色金融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定价闭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低碳、环保等领域,为绿色产业提供利率较低、期限较长的多元化资金支持,提供更多低成本、高质量的绿色产品服务。
“此外,绿色金融还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投资机会,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建立绿色资产评估标准和发展绿色金融衍生品,增强了市场活跃度与流动性,提升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绿色金融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器’,更是重塑中国发展模式、定义全球绿色规则的‘操作系统’。”邱健说。
绿色金融工具箱不断丰富
在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支撑和引导下,银行业保险业正着力做细做深绿色金融大文章。
“十四五”期间,多家银行将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
据2025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更上一个台阶。上半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为1.08万亿元,浦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700亿元;中信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41亿元。
就保险机构而言,上半年,人保财险绿色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26.35万亿元,同比增长23.9%,以专业保障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中国太保聚焦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出超37款首创产品,如“零碳乡村”保险、碳配额质押保险等,绿色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03%,为超536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保障,在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领域分别提供风险保障超8000亿元和18万亿元。
得益于此,绿色金融“工具箱”不断丰富。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在绿色贷款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
在绿色债券方面,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477只,发行规模约6814.32亿元。
在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方面,我国还在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领域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支持传统行业低碳转型;ESG在投融资市场中的主流化趋势渐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生力量;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发展以及对个人碳账户的探索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
优化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绿
绿色金融蓬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从清洁能源到低碳基建,绿色金融服务正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清晨的兰州水生态科普公园,绿草茵茵、鸟语花香,不少市民在这里晨练、散步。这座公园与黄河仅一路之隔,其地下还“藏”着一座西北地区最大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变身公园,在变废为宝、节水增绿的同时,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着眼服务黄河流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客户三处客户经理常振文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介绍,这座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经过处理后排入黄河的尾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
目前,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改扩建并投入运营。这一项目只是国开行支持绿色基础设施改造的“冰山一角”。据悉,今年1月-4月,国开行发放绿色贷款超2500亿元,重点投向绿色基建、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领域。近年来,国开行绿色贷款在全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这样的绿色实践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展现出绿色金融服务的多样性与创新力:
在广东,平安产险落地全国首单城市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实现生态系统碳汇保障的有效覆盖;
在西藏,中国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在洛扎县正式启动基于农业银行掌银平台的首个边境地区“个人碳账户”,提升公众对绿色发展的参与积极性;
在浙江,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与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全国首单“绿水青山—零碳乡村综合保险”,为当地零碳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绿色保险创新解决方案;
…………
过去种种皆为序章。展望“十五五”时期,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速将为绿色金融创造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气候风险加剧也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机遇,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布局,将绿色金融纳入长远发展战略。光大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纳入银行“十五五”预规划发展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化竞争、实现规模稳步增长、创新特色产品,持续推动“绿色光大”建设。邮储银行和人保财险将绿色金融视为服务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价值增长点。邮储银行副行长杜春野介绍,该行在转型金融等高价值领域的信贷投放收益率高于全行平均收益率30个基点以上。这充分说明,只要精准聚焦高价值赛道、用心挖掘市场需求,就能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增长空间。“下一阶段,人保财险将准确把握保险在服务绿色发展中的定位,培育发展绿色金融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注入可持续动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人保财险有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建议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迈向更高水平,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科学有序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深化国际合作与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已进入深水区,转存量比做增量难度要大,应从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制定转型金融有效标准、转型金融产品与市场发展针对性等方面发力,持续加大对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同时,保证对煤电等行业低碳发展的合理支撑,在确保“安全降碳”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