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简单、便利、快捷查询金融产品信息,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近日从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保信”)获悉,该公司以“四新”工程为引领,推动建设金融产品查询平台。经过7个多月日夜奋战,圆满实现平台2024年6月30日上线运行、10月31日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使用的目标。平台汇集银行理财、保险、信托、保险资管等四大类金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
超90万款产品“一键查”
“想确认我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是否是正规产品。”来自北京的李女士在使用金融产品查询平台后对记者说,“有了准确的信息,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产品,心里更踏实了。”
“平台操作非常便捷。”来自福州的王先生表示,以往不同产品信息需要查询很多机构,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通过这个平台几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还能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访问,查询效率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查询方式相比,金融产品查询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整合了多行业的产品信息。
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金融产品查询平台累计汇聚566家机构的银行理财、保险、信托、保险资管产品总计90余万个。平台性能高效,处理能力达到每秒200次,为消费者提供快速流畅的交互体验。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上述负责人表示,建设金融产品查询平台,集中汇聚多品类金融产品权威信息并面向金融消费者提供服务,既是从源头上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协同构建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承担政治使命,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展现金融监管总局系统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破解金融消费难点痛点
万事开头难,金融产品查询平台在建设初期同样如此。为切实解决金融消费者的难点痛点问题,中国银保信与多家行业机构进行深入研讨和需求分析,广泛汲取最佳实践经验。
从产品范围界定、技术设计突破、实施计划部署,到分解目标、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再到调查研究、论证设计、建设实施等,中国银保信累计形成过程稿100余份,针对平台网站、微信小程序、手机应用和后台管理端的DEMO(样本)设计,反复打磨迭代20余版。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最关注的痛点是金融产品信息分散、复杂,缺少统一查询合法金融产品的平台。”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公司与多个负责金融产品登记的行业机构深入合作,将产品信息统一汇集到金融产品查询平台。为方便消费者使用,金融产品查询平台还提供了网站、APP和小程序等多种访问渠道,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
除金融产品的完整性外,产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方面。
“为此公司与行业机构高效协同,加强技术攻关,共同制定数据同步规范,确保平台实现高频率的信息交互,建立数据核对机制,组织发行机构开展金融产品信息核对,进一步确保金融产品查询平台数据准确性、时效性。”上述负责人介绍。
持续完善运营机制
为了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中国银保信积极推进各项配套保障工作,着眼长远考虑,搭建运营机制和监测机制,对平台运行、舆情风险等启动及时有效的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搭建客服体系,组建专属客服团队,开通全新400客服电话号码、平台专属邮箱及在线智能客服,有效解决用户问题,不断完善客户咨询问题清单,持续迭代升级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针对平台特点,中国银保信还构建纵深防御的整体安全防护网,对网络爬虫、拒绝服务攻击等特有威胁开展专项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截至目前,金融产品查询平台累计查询量达35万余次,有效支持了用户便利、快捷地查询合法金融产品信息,为规范金融产品集中管理、构建“大消保”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也分享了对金融产品查询平台的更多期待。
“希望平台能增加更多产品类型,比如基金、债券等”“建议增加风险提示功能,对高风险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或提示。”多位消费者指出,目前平台的功能基本能满足消费者日常金融需求,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如果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金融知识推送和消费决策参考,将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基本定位,持续加强平台建设,提升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5年,我们将重点围绕进一步丰富平台可查询产品类别、丰富产品信息展示维度、拓展平台的功能三个方面推进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平台的应用,逐步提升平台智能化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