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总体要求下,研究制定并发布中英文版《关于进一步优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机制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更好支持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GSS)债券。
随着相关制度持续优化,业内预计,2025年绿色熊猫债发行将继续向好,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接轨国际标准
据了解,《通知》明确了绿色熊猫债以下三方面机制:一是引入框架发行这一国际绿债市场惯例,外国政府、国际开发机构(以下简称“两类机构”)和优质境外主体可使用其绿色债券框架发行绿色熊猫债。
二是对于两类机构,在绿色项目认定依据、募集资金管理方式、存续期信息披露等方面,允许其采取与国际市场惯例相一致的安排。
三是对于境外非金融企业,根据《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增加使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和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授权法案》作为绿色项目认定依据。
交易商协会表示,上述调整旨在切实解决发行人遇到的操作性问题,吸引更多优质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截至2025年1月末,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的GSS熊猫债累计发行505亿元。发行人包括知名跨国企业、外国政府和国际开发机构。募集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和全球的绿色低碳及可持续发展。
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怡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的推出,充分展示了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态度与信心,在接轨国际标准、提升投资者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政策、成本优势显著
近年来,在融资环境改善、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推动下,我国熊猫债市场快速发展,从新加坡企业发行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到南美洲首笔绿色熊猫债落地,2024年绿色熊猫债发行“捷报”频传。
评级机构大公国际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可持续发展主题熊猫债发行规模170亿元,虽同比回落21.7%,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其中,绿色债券占比最高,约占可持续发展主题熊猫债规模42.9%,主要受碳中和债券发行扩张拉动。在诸多政策红利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国际开发机构以及境外红筹能源企业加大对绿色基建、污染治理及能源转型项目投资,对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以及低碳转型债券融资形成强有力拉动。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曾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等。方怡向认为,相关制度不断优化,为外资发行绿色熊猫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外资发行绿色熊猫债不仅可以满足中国境内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发行人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境外企业获取人民币资金、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路径之一。”方怡向指出,目前中国境内债市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发行绿色熊猫债成本优势显著,预计2025年绿色熊猫债有望延续良好发展趋势。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