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2024外滩绿色金融报告》发布 强化转型金融的体制机制

2024-09-11 16:44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变革,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久久为功,转型金融的持续、大力支持至关重要。9月7日,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发布的《2024外滩绿色金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应重点围绕强化转型金融的体制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在充分探讨国际前沿进展基础上,报告紧扣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探讨绿色低碳转型的宏观经济金融效应、转型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转型金融政策和工具、公正转型和金融支持气候适应、转型规划、绿色低碳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

现阶段,国际上对转型金融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欧盟、英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明确将转型金融作为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2022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巴厘岛峰会通过了可持续金融工作组(SFWG)制定的《G20转型金融框架》,确立转型金融标准、信息披露、支持转型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激励政策、公正转型等转型金融五大支柱。有效发挥这五大支柱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报告建议,完善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统筹协调机制。所谓转型规划(Transition Planning),主要包含相关主体的转型目标(含短、中、长期目标)、转型路径、财务规划等信息。目前,国际上对转型规划虽未形成统一定义,但已形成基本共识,即转型规划是企业整体业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关键要素包括:一是目标、行动(或资源);二是主体、资产、运营或商业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认为,转型规划为金融机构、企业和监管部门搭建了一个沟通和协作平台,形成了推动低碳转型的强大合力。对于企业主体而言,转型规划是企业向资本市场和利益相关者展示其可持续性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工具。对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而言,可信的企业转型规划有助于金融市场参与者评估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了解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为投资决策提供全面参考。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可以利用企业的转型规划进行考核和评价,确保企业的低碳转型真实有效,防范“假转型”风险。

我国目前鲜有金融机构和企业公布自身低碳和绿色转型规划,尤其是能够与G20《转型金融规划》有关要求相一致的高质量规划内容。报告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是缺乏充分的碳核算数据,现有碳排放情况难以被准确评估。二是转型规划有技术门槛。转型规划涉及复杂的科技等知识,我国机构普遍存在能力不足问题。三是大部分机构尚未设定碳中和目标。各行业、各地区转型目标不明确,还需要结合实际,制定更具体的低碳转型路径。四是短期转型动力不足。低碳转型需要大量投入,包括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研发、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员工的技能培训等。资金短缺和成本回收周期长,导致机构制定转型规划的动力不强。

报告指出,应鼓励上市公司、规模以上企业、金融机构特别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金融机构先行先试,积极开展转型规划,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按照简便易行原则,合理简化中小企业转型规划要求。强化和完善可持续金融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中央金融管理层面专题研究、协调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发挥央行在可持续金融方面的跨部门协调作用。地方及时明确相应权责,避免地方金融管理和协调弱化、虚化。主动对接多边开发机构等,鼓励金融机构适当参与国际可持续金融相关机制和平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其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文章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至其他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或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网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