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2021年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情况

2022-11-30 17:25
来源:《湖北金融年鉴》

【概况】

2021年,湖北消费金融公司(简称)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为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年末,资产总额109.68亿元,负债总额95.27 亿元。全年实现营业净收入 4.24亿元,净利润1.05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01.06亿元,其中,正常贷款余额 98.6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 2.38亿元,不良贷款率2.35%。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全面达标。获得全省“2021年度信贷投放贡献积极单位”表彰;获评 2021年湖北财经风云榜“2021年度乡村振兴服务机构”。


【业务发展与创新】

一、发展基础业务

一是加速业态升级。将互联网科技数据手段与传统金融信贷经验相结合,持续深化业务自营转型。全年自营业务投放同比增长 160%,自营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06%。缩减合作类业务规模,全年合作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69%。二是持续推进存量“精耕”工作。全年存量客户二次营销同比增长161%,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三是全面完成新增贷款对客利率改造,对客定价全线调整为 24%以内,进一步拓宽重点客群,全年投放金额较上年增长10倍。

二、探索创新乡村消费贷款

1.加快产品服务创新。通过农业核心企业、村委会等机构开展批量营销和身份认定,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灵活配置贷款期限。积极探索试点“整村授信”模式,围绕养殖、种植等生产活动综合核定乡村居民还款能力。在风险可控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信贷环节、申报材料和办理时间,满足乡村居民和返乡创业青年教育培训、婚庆旅游、数字化消费等多元化消费需求,累计为13000余名乡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服务。

2.强化科技赋能数字化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针对乡村消费金融客户区域分散、征信数据缺乏等痛点,加快数字赋能,搭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革新乡村业务展业方式,创新运用远程面签技术,打破城乡空间壁垒,推动金融服务网络化。运用大数据风控手段、优化乡村消费金融业务受理和审批流程,提升风险识别和产品定价的差异性和精准性,构建全流程智能化体系。使农民足不出村办贷款。

【风险管控】

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明确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风险管理政策、程序,有效管控风险。二是强化业务管理机制。根据不同业务获客途径制定差异化风控政策及风险模型。根据业务流转监测状况以及业务调研、日常审批和质检过程中发现的业务异常、共性差错问题和贷后风险指标,持续开展授信政策优化测试。

二、完善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

1.加强数据应用。一是推动线下业务全流程自动化审批。通过接入外部数据、对接上下游核心企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客户进件资料数字化,确保线下业务自动审批,提高整体审批时效性和风险客户识别能力。二是丰富外部数据源。接入20家外部数据源,涵盖反欺诈、多头、电商、银联、支付、运营商、社保、房产等方面,持续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三是完善数字化风险监控体系。引人数据源维度和模型开发方法,推动信用风险计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风险模型管理,通过建立数据特征库、标签体系,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实现风险模型研发部署、验证、监测、迭代优化的全流程管理。

2.推进新型数字化风险管控。一是增强自主建模能力,实现自主研发征信模型、建立健全反欺诈系统、自主搭建客户评级体系、建立贷中监测模型。二是完善决策引擎系统,打造可视化规则管理与配置平台,实现系统对内共享和对外服务统一,及时响应业务需求,自动执行策略。三是打造产品风险定价体系。在自主客户评级体系下,根据产品、客群、风险、收益情况,制定风险定价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并保持综合收益。

三、加强内控合规体系建设

1.开展“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全年开展监管政策、制度流程学习培训30余次,参训人员达5000人次,推动“合规从高管做起、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贯穿经营管理。召开动员大会,签订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员工合规意识。

2.强化合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制度流程。全年累计制定、修订80余项制度办法。二是开展检查评估。将内控合规作为检查审计必查项目,对三道防线、贷款“三查”贷款用途、减免利息、延期政策、合作机构管理等开展检查、审计评估 20 余次。三是将内控合规纳入绩效考核,按月考核计入绩效,对重大违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强化整改问责力度。围绕审慎会谈、监管评级和屡查屡范的突出问题,加大问责力度,督促问题整改,实现问题整改 100%。五是坚持员工家访全覆盖、异常行为排查全覆盖,将资产质量与延期绩效薪酬挂钩,对违规“零容忍”。

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1.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关注监管政策及行业新规,及时根据相关规定调整基本制度,夯实消保制度基础。开展“党旗护航,为民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题”主题党会活动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专题培训,强化全员消保意识。

2.强化纠纷首问化解机制。一是优化投诉处置机制。根据监管政策及工作实例,督促业务条线完善营销宣传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投诉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客诉化解能力。联合总部各部室制定客诉化解方案,推行横向信息共享以及消保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全年监管转办客户投诉办结率 100%。三是推进直联沟通机制。根据客户反馈问题,及时制定专项处置流程,缩短处置时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与线上合作机构加签消保补充协议条款,全面落实信息披露、强制阅读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要求,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3.推进投诉追本溯源工作。重视事前审查,将业务、流程、员工行为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舆情遏制在萌芽中;加强事中管控,落实内部制度要求,完善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关注事后监督,就已发现的产品、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的潜在投诉风险,及时下达风险提示并督促整改。

4.扩大工单质检纠错深度。一是狠抓工单处理时效。通过制定标准工单模板,缩短客户问题内部流转耗时,接诉后最快1分钟可发出工单至各机构处理,确保工单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全年保持工单处理 95%以上。二是狠抓工单回复质量。转办无效回复工单,公布未按要求回复情况,保证有效回复率,提升客户满意度,防止客户投诉升级。

5.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一是开展月度、季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宣传。联合武汉市江岸区公安局开展防诈骗主题活动;走进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楚河汉街商圈、创立方园区、江岸区中星社区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全年累计开展 13 次内部全员培训和5次线下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发放反洗钱、消保、防诈骗宣传折页 7200余份,收集金融知识问卷430余份。二是线上开展“阵地化”金融知识宣传。根据“3·15 消费者权益日”、6月“金融知识万里行”、9月“金普月”的活动要求,全年在官微、官网、知乎等线上渠道开展 41 次线上推广宣传活动,发布活动主题海报和视频、“以案说险”风险提示、防诈骗宣传等信息。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制作金融知识广播微视频,扩大金融知识普及面,推进金融教育阵地化建设。全年累计触达人群 25万人次,强化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