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2021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运行情况

2022-12-23 16:44
来源:《湖北金融年鉴》

2021年,湖北省农信联社(简称)积极履行对农商行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坚持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小微贷款,圆满完成各项经营任务。截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130亿元,较年初净增822 亿元,增长 15.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 9124 亿元,较年初净增 795 亿元,增长 9.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1.63 个百分点。年末总资产11084亿元,人民币存、贷市场份额和净增额稳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全年减息让利和延期还本付息79.1亿元,缴纳税金 30.56亿元;实现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多增3.5亿元。监管报表口径不良贷款率2.74%,下降
0.37个百分点,处于较好水平。全省农商行无高风险机构,湖北省是全国少数几家无高风险农商行省份之一。荣获省政府 2021 年“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单位”称号。

【服务实体经济】

一、发展小微金融


1.坚守微贷,夯实根基。持续拓展客户规模。截至年末,贷款客户达到 137.8万户,其中,微贷客户增加 25.4万户,电银客户增加 918万户,达到6094万户;微贷占比提高8.95个百分点,剔除贴现。微贷净增占比 122%。2017 年至2021年,全省农商行贷款客户由 67.6万户增加到137.8万户,ETC 客户由 25.2万户增加到109.4万户;扫码商户由 75万户增加到231 万户。全年累计交易笔数由
6.4万笔增加到11.7亿笔,交易金额由1064万元增加到2117亿元。

2.开展“店小二”系统活动。开展“万名员工进小微、支农支小保春耕、人码合一战新春、送码授信暖人心"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加金融供给,加大惠企纾困力度。截至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 29%。

3.全面优化产品服务。一是引导各市县行根据自身区域特点和行业布局.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落实小微企业“四张清单”服务机制,推进“限时办贷制”、“阳光办贷制”、“301”线上贷款模式,推出“福农贷”“福商贷”“
福民
贷”“税e贷”“福e贷”“周转融”等六大品牌,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为小微客户减负。二是开展首贷拓展专项行动。截至年末,对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贷户
8. 25 万户,对接率 76.6%,再贷款投放余额 377 亿元;扫码商户累计授信 96.2万户,金额2100 亿元,其中“码商贷”余额达 232 亿元,较年初增加 107 亿元。

4.创新担保机制。探索应收账款、动产、仓单等抵质押担保方式,提升企业获贷率。截至年末,新型政银担业务规模89.4亿元,位居全省银行机构首位。

二、发展涉农金融

1.强链补链,加大涉农产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网点多、服务范围广等优势,高效对接各地重点产业链。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全省农商行将新发放涉农贷款 3000 亿元以上。全年发放贷款 220亿元,支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链及 1100家龙头企业。截至年末,涉农贷款余额4215亿元,较年初净增 443 亿元,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 68.76%。

2.整村授信,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样板”。深入开展“村银共建+金融村官+整村授信”行动,推广“整村授信”模式,对全村预授信农户实行地毯式走访、对一服务。全年共向全省 14446个村组派驻5503名金融村官,建档238万户,预授信农户169 万户,签约授信农户 14.4万户,授信金额570亿元。

3.多元服务,当好政府债主承销商。建立省、市、县三级营运模式,作为湖北省地方政府债主承销商,引导76 家市县农商银行加大湖北地方债和省内优质平台公司、重点企业债券投资力度。近三年累计投资湖北债2250亿元,投资余额1021亿元。

三、发展绿色金融

一是引入绿色资源要素。将菇耳林碳排放收益、轮伐菇耳林收益及其他有效资产为质押,突破传统抵押品范围。协助郧县农商行为十堰绿鑫广品新能源有限公司成功发放首笔 1000万元“碳林贷”,化解该企业因无不动产抵押物而无法融资的难题,将利率由 6.5%降为
3.85%,为企业减少 26.5万元利息,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开展“到园区、进企业、问需求”融资对接活动。协助石首农商行为绿色朝阳产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优先支持“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企业、绿色朝阳产业等项目,扩大绿色产业服务面和覆盖面。截至年末,石首农商行绿色信贷余额达 7117.23万元,支持8家环保企业和绿色项目,累计购买7年期绿色信用债券两笔,总额 7500万元。

【业务发展】


一、发展网络金融


1.电银业务高速增长。截至年末,手机银行签约客户突破1000万户,活跃率21.63%,微信银行关注数 720万户;累计交易笔数20.5亿笔、交易金额2.6万亿元,电银业务替代率92.52%。

2.扫码支付量质双升。累计拓展扫码商户231万户较年初增加71.4万户,活跃率65%。扫码商户累计授信96.2万户,授信2100亿元,授信覆盖面达41.7%,其中码商贷款余额232亿元,较年初增加 107亿元。

3.获客渠道大幅拓宽。一是推出“人码合-"综合营销平台,全年预约各类客户98.5 万户,办理存款298 亿元、贷款 171亿元。二是推广“荆楚小康贷”微贷集合作业平台,预授信农户169万户,签约授信农户14.4万户,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万户。三是大力推进“301”线上贷款模式,“福 e贷”累放款 423 亿元,年末余额 243 亿元;”税e贷”余额48亿元。

二、加强服务创新

1,加快推进"适老化"服务改造。制定并下发《全省农商行进一步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县行结合实际,差异化制定执行措施,满足老年群体金融需求。一是完善网点适老便民设施,新增智能语音导航功能、老年人专属进线渠道,优化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二是上线简易版手机银行、老年版网上银行、配备大堂经理,指导老年客户使用智能设备。三是建立网络安全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强技术检测和监督检查,提高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的安全性。

2.丰富服务内容。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提高营业网点窗口服务质效的意见》等文件,全面推动服务环境、礼仪、行为、技能、监督精细化、严格化、优质化管理,定期开展网点服务管理工作综合评价和文明规范服务检查,将环境、形象、行为、管理、客户满意度5大内容纳入考核评价,进一步提升网点服务效能。

3.优化服务质量。一是强化前台服务职能。制定下发《全省农商行网点大堂经理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大堂经理选聘条件、岗位职责、履职考核,引导市县行充实大堂服务力量,全年增加大堂经理 1399 人。上线智能柜台一期项目 24个功能点,累计投产智能柜台 2702台,分流高柜人员 2696人,增加客户经理965 人。二是为网点日常运营提供后台支撑。全年累计受理各市县行答疑 6000多条,受理工单 4550个;投放1000台银行流水打印功能智能设备。满足客户查询流水需求,在边远村组布设1000台新型便民智能查询终端,满足农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对市县行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党建、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合规经营、转型发展、经营效益6大项 50多项指标年度百分考核,86%的市县行领导班子成员连续2年或3年获优秀等级。二是全面推进干部交流。明确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三长”一律不得在户籍地和成长地任职,2017年至2021年,累计交流轮岗“三长”221人次。三是提高法律、科技等方面人才招录比例。近五年累计新招 7057人,其中法律类601人、科技类2116人。四是注重年轻干部培养。市县行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到45岁,其中45岁以下98人,占比35%;农商行系统内市县挂职干部在全省金融机构中人数最多、职务层次最高。

【风险管控】

一、完善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

一是落地财政一体化、社银平台、全渠道客服、智能柜台功能扩展等项目,推出理财销售系统、资金业务管理系统、费用管理系统、生物识别平台、电子合约平台、外部数据综合接人平台,实现由人工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化,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降低操作风险。二是推广运用大数据集市及可视化平台。开发信用评级模块和征信自动评级模块,实现客户信用自动分级、产品自动匹配以及不良记录自动认定和业务拦截。三是强化贷后集约管控。完善信贷系统风险预防、预警、干预功能,对贷后检查进行全流程闭环处理,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开展客服中心外呼服务,实行贷后集约化管理,减轻前台工作量,增强后台管控力。

二、完善内控合规建设

1.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一是制定并下发(全省农商行”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实施方案》。二是做好条线法律审查,强化延伸法律服务。加强法律风险监控,建立涉诉案件管理情况常态化报送工作机制,按季度汇总诉讼案件情况,掌握全辖法律风险状况,为建立全省涉诉案件管理系统提供基础信息


2.健全合规机制管理。(1)加强员工管理。一是优化员工行为管理系统提高员工异常行为监测排查质效。二是加强一线员工操作风险管理。充分发挥监控中心作用,不定期抓拍柜面违规违纪操作行为,制作成视频组织员工观看,进行警示教育。(2)开展日常排查。一是开展线上排查。实施掌握员工征信状态,摸清重点领域员工信用风险底数;充分利用员工行为管理系统,实现员工行为线上排查常态化、全覆盖。二是开展线下排查。组织开展员工履职回避排查和全辖机关工作人员行为排查;定期组织专人到公安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单位,排查干部员工工作时间外不良行为记录。(3)预防从业人员金融违法犯罪。健全从业人员金融违法犯罪长效预防机制.强化 10大重点领域案防工作措施,构建从业人员违法犯罪的“防火墙”。(4)落实异常行为人员处理。对排查出的异常行为人员,督促相关法人行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予以纠正。(5)开展制度清理和合规事务审查。

三、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理

    1.化解存量风险。编制《风险贷款清收处置实战指南》强化不良贷款“四项制度”风险防控“六个明确”、清收处置“七个一批”等机制,提出“梁柱子、病秧子、过继子、败家子"四子分类方法,采取增贷化险、重组纾困、债权转让、司法打击等措施,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2.加强风险敞口管理。推进信贷业务“五个转变”,由主要服务少数客户向服务更多客户转变:由主要发放大额贷款向发放小额贷款转变:由向众多行业发放贷款向少数特定行业发放贷款转变;由向企业多阶段全生命周期发放贷款,向企业少数阶段部分生命周期发放贷款转变,由农商行少数高层营销贷款,向更多员工营销贷款转变。在银保监会监管评级中,获得全国农信联社系统两次第一、一次第三、两次第六。

3.开展大额贷款、化整为零贷款共 4个方面8项内容专项整治活动。监督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不良贷款遍访活动,根据不良贷款类型,做好处置方案。

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1.强化行为规范管理。将消保意识融入全员职责和各层级培训的课件;制作“拒赌防诈、安全支付”主题宣传活动微电影和短视频,在全辖各网点大厅显示屏滚动播出: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全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85万册,受众人群 150 万余人次。

2.强化条线管控。业务部门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纳入信贷合同:产品研发中心将消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微贷中心严格执行“三亲”办贷纪律,划定业务操作“红线”;资金中心督促各行做好金融产品信息披露;电银中心开展客服沟通技巧培训,做好投诉化解及合理化建议反馈。

3.强化信息保护。建立信息查询用户管理制度、管理员用户和查询用户的口令控制制度,全方位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全年成功堵截网络电信诈骗15起。挽回损失 68.2万元;投诉量降幅20.5%.获得省银行业保险业调解中心肯定。

4.加大宣传力度。深人社区、村组、福利院、养老院等,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守住“钱袋子”“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等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