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17年,武汉农商行(简称)主要业务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持续达标,稳居武汉市金融行业第一方阵。截至年末,全行资产总额2578.3亿元,较上年增长20.6%。各项存款余额2150.1亿元(对公存款余额1480.84亿元,储蓄存款余额669.23亿元),增长34.8%,净增额在全市同业排名第一。各项贷款余额1158.24亿元,增长13.5%。营业收入114.7亿元,增长10.7%;账面利润31.5亿元,较年初增长1.5%,实现净利润24.61亿元,较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02%,资本利润率13.04%。资本充足率13.32%,拨备覆盖率294%,流动性比例53.6%。监管评级始终保持在2B级及以上,是中部地区唯一一家资产规模过2000亿元的农商行,在全国1000多家农商行中排名前10位。武汉农商行在武汉市共设分支机构205家(分支行23家、二级支行181家),在光谷设立1家同城分行,实现全市各乡镇街网点全覆盖;在咸宁市、宜昌市、黄冈市设立3家异地分行,异地分行网点14家;共有正式在岗员工4300余人,员工队伍呈现政治过硬、学历较高、年轻化的特点。
【业务发展】
1.对公业务。截至年末,日均3万元及以上法人客户21680户,较上年增加2241户。对公存款余额1480.84亿元,较年初增加487.19亿元;公司类贷款余额863.65亿元,较年初增加44.64亿元。
(1)形成科技金融特色品牌。一是产品创新。推出“科技融”品牌,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股权质押贷款3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6亿元;获批成为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首家试点银行,累计发放2300万元。二是模式创新。采用“银行+政府+保险公司”合作模式,开展科技型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业务,累计发放6亿元,市场份额位居全市第一。三是服务创新。通过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实施“创新扩量”工程,与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签订200亿元授信协议,用信74亿元;与东湖开发区合作,获得风险补贴1500万元,连续三年居全市首位。四是机制创新。建立起自上而下服务科技金融的垂直管理模式,创新推出科技金融“九专”模式。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05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9%。
(2)做大做强公共金融。一是参与筹备成立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中心。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招商引资的规划,以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将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一号工程”的重要战略部署,拟定《关于成立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中心的提案》,全力服务于省市招商引资工作;推出政府购买融资服务、研发政府采购融资业务。二是坚持总总营销策略。与省长投集团、江夏区农业集团等一批重点客户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武汉农业集团、三环成套等重点客户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进武汉市民之家网上办政务系统建设。全年与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签订银企合作协议29份,金额160.03亿元。三是加强银政企互动合作。全年组织或参加市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等主办的“瞪羚企业”座谈会、上市辅导会等银企对接会15场,参会企业400余家;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等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和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加快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精准对接。
2.个人业务。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669.19亿元,较年初增加71.07亿元,剔除银承保证金下降因素,新增额在全市同业排名第一;个人类贷款余额170.01亿元,较年初增加77.33亿元,创历史新高;理财销售277.15亿元,中间业务销售同比翻了一番。一是完善线上服务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加入电子签名模块,编写《理财产品电子渠道销售管理办法》,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的长度与宽度。二是做强线下网格服务,推动网点转型。新增社区银行11家,社区银行网点数增至25家。深入开展零售网点转型探索,提出社区银行2.0规划,积极整合网点特色资源,全力打造“活力社区”品牌特色。智慧银行项目正式启动,制定“智慧银行”项目建设方案,推动智能网点试点建设,提升网格服务的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三是探索“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推动零售业务改革。丰富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型、金融与非金融的立体服务内涵,上线零售信贷系统,增添发卡机、填单机和移动PAD等自助管理设备,为辖内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依托社区网点,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悦生活”微平台等自媒体,为客户精准推送周边金融和生活资讯,打造消费金融、财富金融、普惠金融、生活金融四大特色品牌。
3.支农支小。截至年末,涉农贷款余额598.43亿元,较年初增加73.2亿元;小微贷款余额589.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0.9%。一是支农有担当。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连续多年实现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对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面居同业第一。利用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15.88亿元,为75家涉农主体节省利息近1500万元。涉农贷款余额598.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1.7%,占武汉市涉农贷款份额近50%,居同业之首。二是支小有突破。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坚决做到“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全面完成小微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单独制定小微贷款净增额硬性考核指标,单设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标准,单独组建小微业务营销团队,为小微提供专营服务。三是支持实体深入推进。深化银政合作,累计与宜昌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个市、区签订战略协议1979亿元,已用信136.6亿元。参与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项目,丰富中小企业续贷途径,解决期限错配的还款压力。
4.国际业务。办理国际结算7182笔,国际结算量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87%;贸易融资累放11.3亿元。一是有序推进自贸区业务。2017年12月25日,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总中心和光谷分中心同时挂牌成立,以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注于为湖北自贸(试验)区提供金融服务,深度参与湖北自贸区建设,提供综合性国际结算和融资服务,让客户就近、方便、快捷地办理各项本外币业务。二是有力推进外汇融资创新。推出出口押汇和进口押汇业务,多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全年共办理进口押汇2笔,折24.6万美元;办理出口押汇13笔,折50.3万美元。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提升国内证及福费廷业务规模,贸易融资达11.3亿元。有效推进跨境结算服务。依法合规为武汉市公共资源提供各项跨境结算服务,开立土地投标保证金专户,为参与武汉城市建设的境外房地产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跨境结算服务。
5.同业、投行业务。全年累计发行同业存单377.5亿元,发行理财产品315期,募集资金482.47亿元。一是推出多样化同业理财产品。先后发行武农商系列、保盈系列、稳盈系列、恒盈系列、高净值客户专属定制等系列产品,理财资产规模从76亿元增长到273亿元。二是提供一站式企业融资服务。根据企业客户“起步、成长、准备上市、成功上市”等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灵活搭配金融市场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推出了包括“债权+股权”“投行+商行”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行全产品营销与综合金融服务,满足融资的无缝连接。三是开展跨界式投行业务合作。与长江产业基金开展业务合作,参与组建并投资了湖北长江(黄冈)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力支持了地方新兴产业升级改造。联合东方花旗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宜昌长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社会责任公司债券(扶贫)”,创造性推出国内首单专项用于扶贫的社会责任债券,开创金融扶贫新模式。
6.银行卡、电子银行业务。全年,汉卡借记卡发行量达276.46万张,较年初增加25万张;个人网银注册用户达9.84万户,较年初增长6.61%;企业网银注册用户达3.51万户,较年初增长22.24%;手机银行注册用户达39.48万户,较年初增长35.50%。电子渠道交易量6138万笔,同比增长22%,电子业务交易替代率79%,较上年末增加9个百分点。一是拓宽移动开卡新渠道。开办微信银行在线办卡业务,包括在线申请信用卡、推荐办卡两种需求功能,首期营销活动主推学生卡,后期可根据营销方案不同灵活调整,为客户提供“网上办、马上办”便民金融服务。二是推动移动支付新升级。新增苏宁易付宝快捷支付方式,现阶段已与6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连通,实现线上支付场景的全覆盖。第三方支付签约卡量达78.5万张,交易量同比增长172%。新增开通对公支付宝提现、个人微信提现、农信银聚合支付业务,打通了网络支付资金归行渠道,为营销拓展客户提供了丰富手段。三是打造信用卡业务新特色。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和特色服务。“城中村”装修分期业务,专注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客户;专注大学生开办学生信用卡;专注市场人群开办了微信银行在线办卡,信用卡发卡量达11.28万张,信用卡授信总额32.68亿元,卡均授信2.9万元,交易量203.58万笔,交易额51.39亿元。
【产品和服务创新】
1.创新“三农”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支持蔡甸花博汇、黄陂木兰花香、江夏小朱湾、阳逻紫薇小镇等特色项目。大力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加快“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房贷+”模式,余额在试点区域稳居第一。
2.创新精准扶贫模式。立足产业帮扶、定点帮扶等模式,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07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061人。拍摄国内首部村镇银行精准扶贫微电影《山路上的希望》,荣获湖北银监局组织的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运营管理】
1.加强流程建设。分步骤开展以“集中作业、集中授权、集中监控”为重点的集中作业平台运营体系建设,成功上线集中作业平台,实现了标准化、统一化的流程管理。全面上线零售信贷系统和零售内评系统,探索系统批量化发放贷款,提升贷款审批效率,有效防控风险。信贷工厂圆满落地,实现“流水线式”运作模式。
2.加强业务规范。将基层网点账户查询和账户信息年检查询工作集中到总行处理,减少基层网点账户查询工作量70%。加强资金清算和票据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划付、安全平稳。
3.加强安全保障。金融后台中心成功投产,为业务经营和安全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完成远程监控中心迁建,充分发挥安全保卫和智能预警作用。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要人员的检查,确保经营安全。
【风险管控】
1.多举措清收不良。通过现金收回一批、重组一批、借新还旧一批、资产转让一批、快速核销一批,率先试点“担保物权实现程序”清收,加快不良清收压降。
2.严标准完善授信。强化授信准入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退回;强化存量续授信管理,对经营管理已出现风险苗头、综合拉动效益较低、承诺事项未落实的授信客户,坚决不得新增授信;对担保能力和抵(质)押物变现能力较弱的授信业务,根据实际,选择性要求借款人追加应收账款质押、第二顺位抵押等,增强担保力度。
3.强内控狠抓合规。开展“五好、五化”“文明创建”等活动,强化示范引导,标杆带动,提升内控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年”活动,持续推进“三三四十”专项整治,对制度进行合规审查,积极营造“人人讲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