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22年,农行湖北省分行(简称)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310亿元,较年初净增692亿元,同比多增10亿元;县域、制造业、绿色、普惠等贷款指标均达到监管考核要求。各项存款(监管口径,本外币,不含同业存款)时点余额9261亿元,较年初净增1258亿元,同比多增550亿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连续多年获得“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单位”称号;乡村振兴工作连续3年获得省内国有六大行中唯一“优秀”等级。
【业务发展】
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两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全国重要物流基地)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全年支持两湖隧道、汉十城际铁路等13个交通项目,总体授信规模200亿元;推进宜兴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截至年末,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498亿元,增量258亿元二是服务地方企业。加强与省级、市级国企联系,“一户一案”制定营销方案全年完成7家省级、5家市级重点国企年度授信。三是服务外贸企业。支持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全年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111亿元。其中,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共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53 亿元。
(二)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端产业发展。截至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日均余额305亿元、增量 112亿元、增速58.14%。二是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推广“科创e贷”全年服务4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结算、贷款覆盖率分别为51.6%、17.3%。三是支持科创企业发展。聚焦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光芯屏端网”立足制造业补链强链和提升竞争力,推进“科创企业评估平台”项目落地,打造以技术流为核心的科创企业准入评估模板。
二、发展普惠金融
一是加大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投人,聚焦省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核心企业上下游等三类客户群体,设立小微客户首贷服务中心,推出“纳税e贷”“结算e贷”等线上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全年普惠贷款净增118.7亿元,增幅34.3%。二是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率先在同业中出台86条纾困政策措施,主动对接批零、文旅、交通物流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融资需求通过办理贷款展期、续期等帮助810户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三是推动业务线上化。通过加强与“楚天贷款码”“汉融通”等平台合作、在人行“中征平台”上线运行“政采e贷”运用大数据建模推出“收单e贷”“牵手e贷”等特色线上产品,精准服务小微企业。
三、加强科技赋能
(一)加强渠道数字化建设
推动掌银、移动营销PAD、超柜、微银行等渠道数字化建设。通过移动PAD提供的离行业务办理功能,实现全行客户经理走出网点,到客户身边办理掌银网银、借记卡、个人贷款、财富配置、账户年检等业务。在移动营销PAD上线社保卡开卡功能、加载智能外呼应用,让客户少走路,让服务更贴心。
(二)发挥数字化产品优势
发挥好“网捷贷”“房抵e货”等拳头产品线上优势,深挖教师、医护、白领等目标单位客群和已还款个人住房贷款客群消费贷款需求,有效提振消费信贷市场信心。
(三)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
聚焦城区专业市场、成熟商圈及县域支柱产业,持续扩大区域特色经济商图客户数字化金融服务范围。加快智慧政务场景迭代升级,助力城市管理更智慧、居民生活更便捷。截至年末,互联网高频场景数1055个,有效服务客户超过60万户,进一步提升了客户金融服务体验。自主研发的“数服e站”获得总行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四、服务乡村振兴
(一)加强“银政”合作
成立县域服务专班,与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全省县域实地调研、画像摸底、制定信贷策略,做实县域客户营销。全年实现县域贷款净增 344.4亿元
(二)加大资金投人
一是通过“绿水青山贷”信贷产品高标准农田服务模式,实现粮食安全、乡村建设、乡村产业等领域贷款分别净增26.3亿元、140亿元、87.1亿元,贷款增速均高于20%。二是向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推广“惠农e贷”产品。截至年末“惠农e贷”余额 221.89 亿元,较年初净增85.1亿元,同比多增23.2亿元。
(三)强化服务保障
一是加快“三资”平台应用推广。创新开发“e贷e付”平台,探索建立信贷产品与支付产品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着力解决县域客户线上融资和支付难题。二是做好农户建档工作。组建745个“支行+网点”攻坚团队,深入开展“四个推进”,累计新增有效建档户9万户。三是扩大服务范围。落实“布局优化、功能优化、机制优化、管理优化”的要求,设立1.3万个“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 93.3%
五,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按照”五个一”标准开展“浓情暖域”网点挂牌、专区打造、培训传导等工作,严格实"进门有问候、服务有微笑老弱有搀扶、等候有安抚、到号有提醒办理有效率、出门有送别”的”七有”服务标准,努力实现环境升温、服务升温和品牌升温。截至年末,累计887个网点完成“浓情暖域”挂牌及专区打造,网点覆盖率达96%。树立“浓情暖城示范网点”服务标杆和“浓情暖域服务明星”服务典型,不断挖掘和推广网点服务事迹,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金融创新】
一、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绿色金融工作部署,将绿色金融作为推动深化改革、经营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增强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绿色信贷管理水平。截至年末,绿色信贷考核口径年日均余额932亿元,较年初净增321亿元,增量排名四大行第1位。绿色信贷增量、增速以及余额均在农行系统内排名前列,增速创历史新高。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出湖北特色碳金融品牌“农银碳”,包括“农银碳服’“农银碳融”“农银碳投”“农银碳链'“农银碳营”五大产品:首创“农银·碳指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新能源积分质押贷款和碳汇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个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矩阵式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扩面提质。二是发挥好“农银碳服”系统优势.围绕风光储应用等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投人,推动绿色信贷业务持续发展。
二、优化信贷服务模式围绕省内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以及交通物流、地下管廊等重点领域项目,创新推出城市更新贷款、水利贷款、园区贷等七大产品,建立信贷服务“十大模板”通过强化靠前对接、开展同步论证、提升审批效率,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风险管控】
一、守住内控案防管理底线
强化内控和案防机制建设,针对柜面经理、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创新研发11个非现场监测模型,实现全方位监测。推行“模型运行+实时核查+现场验证+快速处置”检查监督新模式,消除风险隐患。按“一行一方案、一类一方案”模式,落实行为纠正、风险控制、责任追究"三到位”。出台员工行为管理十条装令,压实-人盯人”网格化管理责任。
二、不越信贷风险管理红线
围绕真实性、合规性两大核心和假主体、假背景、假用途、假担保等风险点,开展信贷业务真实性大排查,着力提升信用管控水平。建立潜在风险客户风险化解、不良风险客户风险处置、大额审计差异贷款客户等项目清单,加强-一户一策"分层分级管控,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
三、筑牢安全生产管理防线
压实责任,细化防控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营发展。一是开展专项治理。组织开展金库管理、上门对账、智慧银行等12项专项治理,强化向题根源性整改,杜绝操作风险隐患,全年未发生重大责任性刑事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内控评价保持A级行水平。二是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网络信息安全和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搭建印章-三防、两清、一查”管控体系,从严遵守保密制度,全年未发生印章风险事件及失泄密事件。四是深化信访舆情管控,全年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及信访事件。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开展消保宣教活动
一是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全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普及月守住钱袋子"等大型宣教活动,积极报送优秀宣教作品。召开180多场“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按近一半活动面向老年人,联动开展金融消费者宣教活动和反洗钱等宣传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二是发挥金融宣传教育基地作用。樊城支行建立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全年累计开展10次红色教育和7次金融教育活动,构建金融知识普及长效机制。
二、加强反诈反赌工作
以营业网点为宣传阵地,通过在厅堂摆放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图片和播放反赌反诈宣传小视频、在智能服务台摆放反诈骗宣传桌牌、在金融知识宣传专栏摆放反赌反诈宣传材料、在柜台窗口放置宣传册等方式,提示客户合法使用银行账户、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客户对反赌反诈工作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