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20年,武汉众邦银行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全力支持战疫防疫,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互联网交易银行”定位,运用金融科技实力和技术成果,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力度。截至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29.28亿元,较年初增长78.07%;各项存款余额467.96亿元,较年初增长55.3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95亿元,较年初增长42.67%;利润总额2.66亿,较年初长30.78%。资产总额724.60亿元,较年初增长73.03%;服务客户总数突破2200万户,较年初增长86%。不良贷款率0.65%,拨备覆盖率387.38%,均大幅优于监管指标。2020年普惠小微贷款等增幅位居湖北银行业第一,获得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抗疫积极贡献奖”“2020年度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
【业务发展】
1.推进“零接触”线上普惠金融业务。一是助力疫情防控。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武汉捐献500万元医疗物资,12小时内开通金融绿色通道,3天内研发推出线上续贷系统。运用金融科技优势,全面加强“零接触”全线上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云办公、云协作、云开发云测试”等云上众邦系统,确保金融服务“实时在线”。二是助力复工复产。推出“战疫云贷”“众商贷”“众商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升级众微贷、众税贷等产品,采取汉融通“301模式”重点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率先为湖北企业专项匹配50亿元额度,快速传导央行支小再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首开民营银行与政策银行合作先例,获得国开行25亿元资金支持。通过“新政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渠道”五新举措,实行“五个一线”创新工作机制,对受困企业实施批量化精准滴灌。截至年末,企业延期还本涉及金额39.75亿元、延期付息涉及金额140.77亿元。服务普惠小微近2万户,普惠信贷累计放款118亿元,普惠贷款增幅居湖北银行业第一位。
2.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是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持续优化“N+1+N”信用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众链贷,创新发票贷、税贷、保理贷等融资模式,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账户管理、资金存管、智能收款、数字审批、在线融资等互联网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痛点堵点,落地湖北首单供应链票据和贴现业务。二是通过提供产融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服务大健康、大商贸、大旅游核心平台超30余个,覆盖行业近20余个,有效扩大金融供给,畅通产业链内外循环。
3.拓展零售金融业务。一是通过B2B2C方式利用众邦APP、微信银行、 H5、SDK和API等接口持续拓展“场景+金融”开放模式,建立连接金融机构、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平台“众赢通”。二是围绕关注用户旅程、贯通账户体系、构筑活户生态“三维一体化”服务方式,将存、贷汇、付等金融服务赋能给生态合作伙伴和用户,与生态内各类机构共建“金融+”生态圈,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个人和企业金融服务全覆盖。截至年末,深度合作服务互联网头部平台100家、合作机构1000多家,进一步扩大金融普惠力度,服务传统金融难以抵达的“长尾客群”,支持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4.发展金融市场业务。一是稳步开展票据、债券等同业业务。重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开展同业负债和同业投资,加大轻资本业务发展力度,加快提升客户综合化服务能力。二是开发上线众邦银行新一代票据贴现产品“邦E贴”。企业客户通过网银发起贴现申请后,实现线上全自动额度审批并放款。截至年末,“邦E贴”累计实现贴现金额33.76亿元,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难、融资贵问题。成功发行总规模1.9亿元的“国元证券众邦2020年度第一期标准化票据”,是湖北省首单标准化票据产品,为后期提高票据融资效率和融资功能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5.加强运营服务管理。一是打造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围绕“极致体验、至微触达、暖心服务”三大客户服务核心理念,贯穿客户服务全周期,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缩短服务流程链路,实现客户旅程高效服务。通过BMW客户服务体系中的营销平台系统为客户精准画像,智能优化产品功能,为客户精准匹配产品。通过“灵犀”智慧客服系统提供AI智能客服服务,7x24小时全流程自动化一站式“敏捷”响应客户诉求,让客服人员“身临其境”及时反馈,持续改善服务质量。2020年,客服服务覆盖时间、沟通易联性、渠道服务能力、客户体验等均位于民营银行前列。二是探索数智运营生态模式。构建FAST生态运营模式,运用金融科技再造注册开户、资金结算、业务流转、业务集中运营等运营业务中的人工流程环节,持续消除运营链路“点到点”数据差异,提升运营效能。上线自动化对账平台、贷款核算OM系统,通过系统数字化改造,加速运营服务数据流转,提升业务系统“端到端”运营服务能力。积累业务运营镜像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和A智能技术,实现集约化、可视化、数据化的生态运营,为业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三是优化网点厅堂建设。以客户体验最优为目标通过“神秘人检查”“客户接待日”和“内部流程用户之声”等手段,多管齐下推动服务质量改进,建立一套标准明晰、激励有力的服务管理办法,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业务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分类做好客户标签精准画像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便利化、一体化高效金融服务。加强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质量,为老年客户提供老花镜、放大镜、轮椅、拐杖、外用药箱等多种便民服务设施及用品,设置专门的老年人爱心业务窗口、业务办理协助岗。对行动困难的老年客户实行上门服务。
【风险管控】
1.完善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一是深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优化全流程的“数智化”风控能力建设。通过“司南”精准营销系统,建立营销评级模型,实现多场景精准获客;通过“倚天”贷前智能风控作业平台,进行多维度客户画像,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估欺诈风险、信用风险;通过“洞见”智能预警监测平台,实时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变化,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通过“众目”智能化催收平台,根据风险状况分门别类,合规开展机器人标准化及个性化催收作业。二是持续推进风控算法、风险模型研发。自主研发模型超50个,实现贷中企业偿还能力、诚信状况和风险程度的自动匹配,进一步消除风险隐患。重点建设小微智能风控体系,以票税数据为基础搭建税票贷风控体系,同时结合商户交易数据,搭建商户信贷风控框架,促进形成小微融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2.加强和规范重点领域风险管理。一是全面开展业务排查。优化和制定互联网贷款业务规划、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合作机构管理政策、跨区域经营管理转型等制度近10项。二是规范业务流程。对业务全流程进行监测和分析,对新增业务严格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及管理办法、调查操作规程进行审核。强化存量业务重要信息披露、自主风控能力建设。
3.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一是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合理调整授信业务期限结构,支持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需求,实现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人消费类信贷占比超90%。二是增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开展授信审批、风险审核前置服务提高风险甄别率。升级贷后智能管理体系,通过“云图”“星律”等贷后模型,实现对贷后客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担保能力等全方位智能化监测。三是持续提升资产质量。贯彻落实风险分类及减值制度,扎实化解风险,最大限度保全资产、优化资产质量。
4.深化内控合规管理。一是完善合规内控考评机制。将“反洗钱、消保、案防合规”纳入合规内控整体考评和各部门KPI考核,推动全员重视内控管理,严格执行合规制度。二是抓好合规理念落实。开展新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客户信息保护工作排查等合规检查,营造“学制度、守规矩”良好合规文化氛围。三是重点加强反洗钱、防电诈等工作,细化完善制度,定期开展排查和治理,摸清底数、精准施策、保障安全。
5.推进金融普及教育。一是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采取线上渠道和线下现场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反假货币、防诈骗、金融知识下乡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广大群众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全年组织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17次。二是开展反电诈和“断卡”行动。建立“多部门共联、跨部门共享全行共防”的专项治理小组,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存量排查整治,系统安全网加固防护,做实做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各项工作,构建和谐安全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