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运行情况

2019-11-12 10:14
来源:《湖北金融年鉴》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主动融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工作呈现稳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货币信贷政策传导】

  传导货币信贷政策中,既努力保持信贷投放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稳定增长,又更加注重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尽可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并降低其融资成本。

  1.用好政策工具。贯彻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释放资金近70亿元;创新建立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预先抵押制度,对同业拆借市场活跃度较高的金融机构,及时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创建再贷款、再贴现示范区和示范行,加强对其政策倾斜,并实行严格的政策资金使用情况评估考核。

  2.完善信贷调控。动态调整宏观审慎评估相关参数,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表外融资回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3.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召开会议、专题汇报、现场调研等方式,及时宣传解读金融宏观调控和改革精神,引导各方正确理解政策含义,为政策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推动实施“百万千亿金惠工程”,持续改进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实施“百万千亿金惠工程”,主要采取“三个六”的措施:在强化政策落地上,着力打通“六个最后一公里”,在增强金融服务获得感上,着力开辟“六个绿色通道”,在完善融资模式上,着力推动“六个一批融资”。注重加强工具运用,促成中西部地区首单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支持工具成功发行,金额5亿元。注重加强服务创新,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全省中小微企业累计利用平台融资1984.5亿元,贷款利率整体下降约15%,信贷审批时间缩短近50%。

  2018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5806亿元,同比增长15.8%,较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全年信贷增量突破6000亿元,债务融资迈上千亿元大关,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加快,2018年,全省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和民营企业贷款分别增加338亿元和219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40亿元和151亿元。金融精准扶贫持续推进,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238亿元,同比增长23.2%,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序推进,年末全省12个试点地区“两权”抵押贷款余额29亿元,同比增长89.6%。

  【维护金融稳定】

  坚持强化政治担当,将主动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力求将风险发现在苗头、化解在源头。

  1.进一步加强风险研判和监测。对湖北省相关风险进行了全面梳理。依托央行内部评级、存款保险真实性核查、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动态跟踪辖区风险状况,力求全面及时准确掌握风险事件和隐患。建立违约风险的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及时研判湖北金融风险情况,提前制定处置预案,提前落实化解责任。

  2.切实抓好网贷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协助查清已出险机构、高风险机构的账户开立和资金流向,及时监测相关法人代表及高管人员个人大额资金异动情况。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聚焦重点业态、区域和机构,完善整治方式,稳妥有序做好存量风险分类处置和增量风险重点防控工作。

  3.不断压实风险防控责任。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金融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完善了风险处置维稳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督促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监测与排查,做到风险早识别、早报告、早处置。积极履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职责,持续推进乡镇、企业、社区和区域“四大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坚持开展“金融信用市州县”评选。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1.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成立湖北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专项指挥部,出台《关于创新绿色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发展绿色金融的规划引导。建立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核准绿色通道,鼓励相关机构投资绿色金融债券,成功推动发行全国首单旅游企业绿色中期票据,金额8亿元。积极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为水系生态保护、生产生活污染治理、黄金水道和立体交通建设等领域提供融资支持。

  2.立足科技创新引领,深化科技金融试点。坚持抓好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机遇,选择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推广以“六个专项”为特点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模式。着力打造“六个专项”模式升级版,以改进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科技扶持资金的市场化运用途径等为重点,力求取得突破。

  3.立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坚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组织拟定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三年行动方案,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细化工作目标和措施,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积极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带动信贷扶贫模式,着力强化产业扶贫贷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增强深度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牵头印发金融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治理方案,召集湖北省内金融机构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加强扶贫再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管理、执行金融扶贫统计制度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4.立足开放发展,完善涉外金融服务。推动出台外汇管理改革、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等试点方案,强化湖北自贸区建设金融政策保障。成功推动发行全国最大单“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和湖北省第一笔境外美元债券,金额分别达10亿元和3亿美元。建立中美贸易摩擦专项监测机制,选取141家对美出口企业建立监测样本库,按季开展问卷调查,形成的调研报告获总行采纳。

  5.立足湖北区位优势,开拓物流金融蓝海。湖北九省通衢,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组织工作专班,深入246家物流企业、6个物流园区以及12家金融机构,对发展物流金融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未来可依托湖北区位优势,以“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为重点,在物流金融领域打造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交易中心,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湖北省政府领导的重视。

  【改进金融服务和管理】

  把按制度办事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和管理的主要内容,健全制度规定,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各项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1.加强法治央行建设。建立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对47项行政处罚事项进行规范,统一行政处罚尺度。对2018年以前制定印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进一步明确了履职依据。上线运行随机抽查系统,使执法检查全程留痕、有据可查。开展法治央行建设现场检查评估,督促落实好法治央行实施方案各项要求。组织对2017年以来行政执法案卷进行集中评查,并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加强金融统计工作。开发了金融统计数据辅助审核系统和非现场核查信息系统,创新推出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建立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监测体系,持续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工作,定期维护金融业综合统计对象名录库,实现了全年金融统计“零差错”。

  3.加强支付管理,促进支付创新。积极开展执法检查与无证机构排查,有效整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风险。推动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在公共交通、校园等领域运用取得突破,湖北成为全国首个“无感支付”在高速收费窗口全覆盖、银联移动支付进校园的省份。大力推动“支付+电商”融合发展,目前湖北已建成近万个“支付+电商”融合发展小站。保障支付系统运行平稳,实现“运行零风险,业务零差错”。

  4.推进金融科技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三道防线”框架,实施省级数据中心7天×24小时值班制度,组织开展金融城域网安全专项检查等活动,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保障工作。按照总行要求,联合三家兄弟行建设推出金融业机构信息共享系统。系统着眼加快架构转型,首创集“便民服务、风险防范、数据共享、金融监管”于一体、全分布式、安全可控的央行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组织全省开展全高清电视会议系统建设,着力提升网络设备性能。

  5.做好货币发行工作。开展全面的守押工作安全大检查,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强化制度和技防、队伍建设。出台货币金银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引,进一步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持续完善金银清点查验业务系统,实现了金银清点查验的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录入准确化和数据存储安全化。充分利用地铁传媒、农村电影放映平台等媒介,加强反假货币公益宣传,组织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月活动。

  6.推动国库工作高质量发展。建立代理国库标准化制度体系,统一自由裁量基准,对代理国库进行全方位监管。全省成功上线运行二代TIPS。拓展国库信息系统应用功能,开展农村医保直达国库试点工作。将湖北自贸区电子退更免的成功经验向非自贸区地区复制推广,退税办结时间从最少10天缩短到2小时。

  7.推动征信工作再上新台阶。组织对全省征信系统接入机构开展自查和巡查,约谈内控管理不足的机构负责人。上线运行武汉分行行业领域信用信息汇集系统,部署湖北省金融领域严重失信联合惩戒系统,加大信用信息使用力度。在试运行基础上,推动各接入机构征信查询前置系统建设全覆盖。推动中诚信征信公司总部落户武汉,实现湖北省全国性征信机构总部“零”的突破。

  8.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工作水平。对制度、流程、岗位标准、风险防控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规范。建立重点可疑交易集中研判制度,并研究制订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评价办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持续开展反洗钱执法检查,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特定非金融领域进行反洗钱监管。会同公安等部门加大案件线索核查、涉恐资金监测、恐怖融资案件协查等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