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670号提案的答复

2025-10-14 10:37
来源:中共武汉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一、关于“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信贷支持”,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深化信用贷款机制。在推广我市实施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以中小企业商业价值评价体系为重要参考,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我办会同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信用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按照省政府安排,将我市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首期8000万元出资额安排到位。二是创新数据资产融资。我办会同市数据局举办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座谈会,与各银行就数据资产融资相关工作进行交流,收集典型案例,了解银行相关工作开展情况,鼓励银行积极开展相关探索;联合武汉数商协会开展“千企万人”数据人才系列培训活动,宣讲数据资产化的路径和案例,深化企业对数据要素价值化的认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已有36家企业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实现融资授信2.5亿元。国企试点先行,湖北交投集团数据资产质押获兴业银行1亿元授信额度,融资金额最大。民企创新突破,武汉家家养的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数据资产获武汉农商行300万元融资授信,成为全省首家实现“入表+融资”的民营企业。三是科技金融双轨增信。我办会同市科技创新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武汉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实施细则(试行)》,推动“数据增信+财政增信”双轨并行模式,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科技型企业无需上传任何数据,实现“全线上、纯信用、优利率”。引导合作银行根据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评价结果提供信贷支持(单笔≤1000万元,期限≤3年),同时,将对贷款企业叠加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全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二、关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作用”,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聚焦重点行业,搭建产融桥梁。我办会同市经信局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常态化联系并收集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融资需求,走访对接企业,针对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组织开展融资对接专场活动9场,发布对接融资需求额度超30亿元,邀请78家次金融机构参与对接,协调40余家企业达成融资授信金额近7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产融协同。我办会同市经信局打造产业服务为主体,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两翼、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为辅助提升手段的“1+2+N”的培育模式,对接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汉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打造“数字贷”数转贷”等新产品,已为飞恩微电子、奋进智能、中电智开等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贷款金额累计超1亿元,有效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三是挖掘链主潜能,发挥金融效能。我办会同市经信局深入挖掘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效能,开展“链赋江城”典型案例征集,发布全国首个光通信领域《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案例集》,梳理长飞光纤、烽火通信等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数字化协同的先进经验。四是打造“双线”服务,享受“身边”金融。线上依托“汉企通”(武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开发“企业-金融产品”匹配模块,为企业提供政策查询、资金申请、资源对接等专业服务。线下持续发挥“市-区-街-站”四级服务体系作用;我办会同市经信局通过汉口银行、市融担等服务站点,为周边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常态化收集共性诉求,组织开展投融资沙龙、银企对接会、政策宣贯会等活动22场,服务800余人次。

三、关于“拓宽高成长性数字化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采取了如下工作措施:一是强化政策性担保支持。我办会同武汉投控集团下属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武汉融担)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致力于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服务保障。在业务实践中,武汉融担积极携手银行、创新融资担保产品,通过实施低门槛、低费率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为各类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提供包括数字化转型在内的融资需求支持,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5年4月末,武汉融担已为6万余户市场主体提供572.54亿元专项担保服务,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发展难题。二是拓展多元融资路径。我办会同武汉金控旗下子公司华源证券开展“金种子企业”调研活动,持续为武汉市专精特新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证券服务支持;武汉信用下属创业担保公司,精准聚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推广“新型政银担”产品,通过提高担保额度、降低担保费用,服务武汉市双创领域个人及小微企业879笔;“汉融通”平台聚焦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领域,升级“青创贷、创业担保贷”系统,受理申请超2.3万笔,有力支持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

下一步,我办将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责,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评价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运作效率;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专项信贷“白名单”和绿色通道;推动多元化合作与协同联动,发挥“担保+”效用,撬动更多有益资源,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等各项发展问题,做深做实各项金融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