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办事服务 专题专栏

关于对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10407号建议的答复

2021-09-02 16:09
来源: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一、目前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谋定规划蓝图。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汉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和《支持政策》。方案明确了“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增强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主线,以创新引领和金融对外开放为动力,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创新、金融生态‘四大体系’”的工作目标。与此同时,武昌区人民政府也在积极推进辖区整体金融布局,具体包括在长江以南形成中南路——中北路总部金融集聚区,形成“一轴一带多园”产业空间格局,推进金融创新及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天风大厦、省金控中心、方正金控中心等高端定制金融楼宇项目资源建设,加快形成中北路洪山广场以北—岳家嘴以南金融总部楼宇标杆示范效应。形成滨江金融服务带,以植入多样化金融业态等形式,服务滨江产业培育与发展。打造一批金融特色园区,改造升级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

(二)加强统筹调度,细化工作清单。进入“十四五”新时期,我市锚定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为将武汉打造成为金融投资的价值福地和战略高地全力施策、精准发力。工作专班第一时间拟定服务武昌金融之城工作事项清单,形成“责任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合力,并制订考核目标,确保任务落地见效。

(三)打造亮点工作,实现出新出彩。一是重视科技金融改革,成效显著。近年来,市地方金融工作局高度重视科技金融改革工作,通过数年持续推进,已初步构建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直接融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政策为引导、金融体系为支撑的服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体系。武汉市在做强自身龙头地位,增强科技金融、现代金融集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专项改革创新方案》落地实施;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被国务院总结为“基于‘六专机制’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作为全国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截至2020年末,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503.23亿元,同比增长2.68%,科技型企业贷款占本外币各项贷款比重6.75%,科技贷款不良率为1.18%。二是争取区域创新先行先试,锐意进取。继续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创新实践,通过创新金融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使科技保险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整合高新区内主板、新三板、四板企业以及后备企业资源,组织园区、孵化器、行业协会等申报融资项目,形成以“征信+担保”为核心的投贷联动模式。为其他各区更新理念、大胆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三是释放潜能,探索金融领域信息化平台建设。在释放金融机构发展潜力动能方面,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充分完善体系建设,靶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健全“汉融通”金融服务品牌,推动政务数据、征信系统、金融资源有机整合,构建“互联网+科技企业估值+投融资对接”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在运用数据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一是建成并充分发挥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作用。对全市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企业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并为各区设立单独系统账号。督促各区针对辖内风险企业组织开展监测排查,及时依法分类处置,形成工作闭环,力争“打早打小”。截止2021年5月末,系统有效监测了47万余家企业,目前风险企业594家,其中异常企业2家,建议介入调查21家,高风险58家,重点监测513家。

二、工作成效

(一)核心指标稳中有升,区域影响力稳固提升。一是金融核心指标稳增长。在人民币存贷款方面,截至5月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其中人民币存贷款总额6.8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208.58亿元,同比增长12.25%;人民币存款总额3.1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24.36亿元,同比增长10.68%;人民币贷款总额3.6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84.22亿元,同比增长13.62%。在保费收入方面,截至5月末,武汉市保费收入461.28亿元,同比增长4.47%。保险业总资产达2153.3亿元,较年初增加175.1亿元。

(二)金融盛会接连不断,金融合作持续深化。近年来,武汉市积极争取在汉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盛会。策划开展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长江资本大会)、中国(武汉)创投峰会、保险大会等高端峰会、论坛、展会等各类活动。

2021年5月25日,长江资本大会暨第十二届武汉金博会开幕,金融精英云集大武汉。以“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全国性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和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新三板)领导,全国知名投资机构、长江经济带省市金融监管部门的嘉宾,共同探讨金融发展的趋势和路径,助力湖北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论坛、东湖保险论坛、融资担保高峰论坛同时举办,通过共商全市金融发展问题,凝聚共识、促进交流、将合作互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2021年6月24日,中国(武汉)创投峰会隆重举办,峰会盛邀投资界大咖、创客领袖、知名经济学家、知名投资机构等齐聚武汉,深度探讨新经济发展,寻求投资新机遇,助力武汉金融城建设,共同激活武汉以及湖北新格局下的创新生态。峰会充分展示了武汉建设“创投之都”、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信心和决心。既展现了我市创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又体现了创投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的积极贡献,为吸引更多资本和企业关注武汉,增强武汉产业活力,促进创新发展助力添彩。

2021年6月16日,由武昌区人民政府、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主办,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清科创业中心共同承办的“智投汇武昌 展望碳中和——聚焦‘绿色低碳循环’”论坛在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顺利举办,40余家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投资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同见证清科创业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运营,标志着全国知名投资机构清科集团正式布局武昌,在提升全市金融业良好品牌形象方面贡献了武昌力量。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长远布局,规划先行。武昌区政府围绕全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就加快构建功能完善、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武昌金融之城”,起草了《关于打造武昌“金融之城”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确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规模、构建高效金融市场体系、打造金融空间标杆、优化可持续金融生态”等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将武昌区建设成为金融体量区域领先、金融业态极大丰富、金融环境优势明显,兼具“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武昌金融之城。随着省、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起草完善和《武汉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关于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将推动武昌区政府将结合全市区域金融中心整体布局规划,找准定位,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将武昌区建设成为金融体量区域领先、金融业态极大丰富、金融环境优势明显,兼具“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武昌金融之城。

(二)找准路径,创新赋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将科技金融创新工作推向深入。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抓准新时代新机遇,着手谋划启动进一步深化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相关工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经2021年6月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实施意见》从市场主体建设、信贷支持、直接融资,科技赋能、风险共担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一是加快培育科技金融市场主体重点引进国内领先科技专业银行在汉设立分支机构,试点建设5家左右科技金融工作站。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登记注册实施“即报即登”,壮大基金规模。对科创企业实施引导基金让利扶持。二是深化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实施科创企业“首贷”等科技信贷投放激励。提升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更新科技金融产品工具箱。三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推动科创企业上市倍增。在武汉股权交易托管中心设立“科创大走廊板”等创新板块。鼓励多渠道发债融资。四是推动金融科技赋能。深化金融科技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跨区域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实施金融基础设施科技转型。五是提升风险分担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强化政策性担保融资增信功能。实施科技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补偿。下一步,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将积极推动《实施意见》的落地见效。

(三)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一是协同共治。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建立了金融领域协调机制。加强市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信访局等11家单位的沟通互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督促成员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净化金融环境、防范化解风险。及时对我市金融形势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研判。二是优化可持续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将履职尽责,持续做好互联网金融整治攻坚、非法校园贷专项整治、地方交易场所交易整顿、净化地方金融组织市场环境、防控重点企业债务风险等工作。确保了地方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武昌区政府将积极探索推进金融网格化服务,弘扬“店小二”精神,做到“有呼必应、有呼快应、未呼先应”,争创全市金融营商环境标杆。积极引进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保险代理、经济等国内外优秀中介服务机构落户,完善金融中介配套服务。实施金融高精尖人才引进培育计划,配套完善金融高端人才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