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市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相继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武政规〔2018〕23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意见》(武政规〔2018〕17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振兴实体经济的意见》(武政规〔2017〕2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试行)》(武文〔2017〕24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武政〔2016〕39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的政策内容主要涵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加强融资服务、加大财政支持、推进载体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同时,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实施“万企千亿”三年(2018年-2021年)行动计划
为落实中央、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局于2018年11月9日联合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出台了《武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万企千亿”行动计划(2018-2021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每年支持10000家以上小微企业,每年新增小微企业融资额1000亿元以上,使我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2021年末得到明显缓解。“行动计划”的主要措施是完善三个库(企业库、项目库、专家库)、抓好三大活动(千名金融人联系服务千家小微企业活动、融资对接“三进”活动、开设融资服务大讲堂)和宣传推广十大金融产品品牌。截至2018年末,我市小微贷款余额4972亿元,同比增长17.92%,贷款户数增加1.23万户,达到11.25万户。
三、持续优化我市金融营商环境
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营商环境工作在市营商环境专班的具体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金融营商环境改善工作,通过专题部署、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等方式方法全力支持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工作。3月6日,我局向武汉地区各银行机构下发了《关于做好银行机构支持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行成立专班,在符合监管规定的条件下,对行内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流程进行系统优化,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和减少申报材料,大幅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获得感。
同时,为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我局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难点事项责任分解建议》的分工,积极推进银行不动产登记业务“不见面”服务。协调不动产登记部门会同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不动产+金融服务”的技术手段,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构建智慧银政平台,同时在银行网点设立自助查询、自助打印设备。今年4月,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行涉及银行不动产登记业务“不见面”服务的通知》,面向在汉银行,全面推行不动产预告登记、存量房抵押登记、抵押注销登记“不见面”服务工作。
四、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一部署和要求,以信用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我市信用影响力不断增强,综合信用指数连续15个月在全国36个省会、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名保持在9-12位。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出台《武汉市信用信息目录》、《武汉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武汉市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制定《武汉市加强和规范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实施意见》、《武汉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实施方案》、《武汉市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办法》、《武汉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信用制度和工作方案。
二是建立市信用服务平台和“信用武汉”网站,推出信用APP和微信公众号,上线“信用武汉”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公共信用服务”功能,实现信用信息便捷查询功能。
三是20个领域出台了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在299个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推行事前查询信用记录。
四是整理印发国家部委出台50个联合奖惩备忘录文件汇编,29个行业主管部门制发《联合奖惩措施清单》,确保联合奖惩措施落地。下一步,市发改委还将全面推进企业信用承诺制度落实;组织实施行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完善信用APP功能,利用企业信用评价或信用分,推进“信易贷”等“信易+”创新服务,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五是金融领域信用信息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于1997年,在2006年7月份实现全国联网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最早始于1999年,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信社的联网运行。2006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两个信用信息系统均已发布十余年的历史信贷数据。为提升信用信息查询便利化程度,我市设立了31个线下信用报告自助查询网点,借款人可在征信机构获得数据,打印信用报告。同时,我市还通过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人行征信系统的线上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在线获取借款人的信贷信息。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建立了武汉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在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全部接入平台,实现市场监管部门、地方信用平台联合惩戒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的国库等数据的直联与实时更新。今年,我市还打造了政银智慧服务平台,推行部分不动产登记实行“不见面”服务,银行可实时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不动产登记机构可在线查询银行贷款或还贷信息。
五、供应链金融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为大力推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 2018年8月1日,我局联合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出台了《武汉市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武金文〔2018〕34号),并成立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工作办公室。9月20日,我局联合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出台了《武汉市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监测协调机制》。
截至2018年末,平台注册企业总数已近2000家,总计促成融资交易1693笔,金额1309亿元;平台成立至今累计促成融资交易3700笔,成交金额2940亿元。
六、强力推进企业上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为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于2018年11月发布实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武政规〔2018〕32号),进一步加大奖励企业上市奖励力度(将企业境内上市市级奖励由150万提升到300万,企业境外上市市级奖励由150万提升到200万),并采取分阶段奖励方式解决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介成本过高的问题。
2018年至今,共落实上市、挂牌奖励共计3272万元,分别是上市及分阶段奖励1500万,新三板挂牌奖励1700万元,再融资奖励50万元,新迁入金融机构奖励22万元。
七、积极运行市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
为帮助我市小微企业及时获取金融机构续贷支持,化解续贷产生的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2016年1月,我市正式启动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为我市符合银行续贷条件,但因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还旧贷新”短期过渡资金支持。2017年8月,融资应急资金使用范围扩大到中型制造业企业。
目前,市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合作银行有武汉农商行、汉口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自2016年1月资金启动到2019年4月30日,市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总规模达5亿元,资金管理平台完成应急资金项目总计385笔,累计发放总额达37.92亿元,帮助我市255家企业获得银行续贷融资43.69亿元。按社会应急资金使用收费标准平均每日3‰计算,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9849万元。
八、着力搭建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
2018年,我局联合湖北银保监局、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市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分行业、分区域、分需求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行”融资对接活动16场,惠及企业860余家。举办“长江投融汇”、“投融沙龙”21场,参与企业1204家次,其中245家企业达成融资意向,实际融资企业18家,融资金额5.18亿元。同时,我局与工行武汉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召开政银企见面会、座谈会、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等形式,促进银企精准对接,帮助我市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九、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融资服务补贴力度
根据《武汉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融资服务类资金管理办法》(武经信规〔2016〕3号)的相关规定,2018年,市经信局组织开展了市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利息补贴和担保费补贴、市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租赁补贴工作,为我市155家小微工业企业给予贷款利息和担保费补贴1580万元,为29家中小工业企业给予融资租赁补贴383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市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市财政局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以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小微企业促进就业创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2018年,我市累计为6,481笔、11.3亿元新增个人及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拨付贴息资金共计1.4亿元,在切实减轻创业者和用人单位负担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助推本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实施“万企千亿”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企业上市、积极运作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加大政银企对接服务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促进政府部门职能和服务方式转变,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